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类、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营养代谢紊乱。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包括膳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而膳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是其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防控必不可少的措施。糖尿病饮食控制强调配膳合理,不仅要促进血糖在空腹时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促使尿糖消失,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同时还要保证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和延长寿命。
一日三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居民的习惯,从人体的生物学角度看,一日三餐是生物钟规律、脑与消化器官的变化规律决定的。一日三餐安排在早、中、晚上进行,现代医院研究证明,这三个时间里人体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这是由生物钟来控制的,饮食生物钟是一个控制器官,就是脑视丘下部的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它通过控制动脉和静脉中的血糖浓度来提示人们按时吃饭,通过其他器官控制食量的多少。一日三餐与大脑活动也有很大关系,人脑每天消耗的能量占人体总量消耗量的20%左右,脑的能源只能是萄葡糖,脑每天110~145克萄葡糖的供应若不能从食物直接转化而来,只能通过肝脏转化而来,而肝脏转化能力有限,因此,在每顿饭的消化时间里就能转化出50克左右的萄葡糖,三餐刚好是一百几十克,恰好供应大脑之需。
从消化器官运转看,一日三餐较合理,食物从食管进入胃的时间是30~60秒,4小时后到达小肠,4~15小时后到达大肠,在胃内停留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胃正好排空。因此,白天学习工作时间里需4~6小时进食一次。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规律进食与否对于血糖控制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单纯饮食治疗的患者来说,为了减轻进餐对胰腺的负担,应将全日糖类(主食)均匀分开摄入,一日供给三餐或多餐,定时定量。这样既可避免过多食物增加胰腺的负担而出现血糖过高的现象,同时又可避免因进食间隔过长而出现低血糖。三餐分配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按以下规律安排: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餐占1/3、午餐占1/3、晚餐占1/3。若主食量全日超过300克(6两),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使每次正餐主食量不超过100克(2两),多余部分移做加餐,对控制血糖升高有好处。对采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除3次正餐外,应有2~3次加餐。加餐时间可放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晚上睡前1小时。少量多餐,将全天的主食合理地分配到各餐次,每餐的主食不超过2两,这样就可避免在进餐后血糖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同时增加餐次也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晚间睡前1小时加餐,可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夜间低血糖会刺激体内产生升高血糖的激素,易发生清晨及早餐后显著高血糖,使血糖更不易控制。定时定量定餐,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可减轻胰腺负担,也有利于稳定病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