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的影像学征象

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的影像学征象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次手术后,若在原发部位有肿瘤组织残留,则较易发生肿瘤复发。另外,若术前肿瘤体积较大,病理组织学呈非典型性或恶性肿瘤时,易复发。常规CT和MRI平扫难以诊断脑膜瘤残留,尤其是术后早期。MRI增强扫描已成为判定脑膜瘤术后效果的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因为肿瘤复查时间太长,不能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残留或复发肿瘤术后强化周围区域的Cho/Cr也与正常参照区域有明显差异。

首次手术后,若在原发部位有肿瘤组织残留,则较易发生肿瘤复发。肿瘤残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肿瘤局部浸润生长,肿瘤内或肿瘤的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难以全部切除;二是靠近原发灶处或多或少残存一些肿瘤细胞。另外,若术前肿瘤体积较大,病理组织学呈非典型性或恶性肿瘤时,易复发。

常规CT和MRI平扫难以诊断脑膜瘤残留,尤其是术后早期。MRI增强扫描已成为判定脑膜瘤术后效果的常用的检查手段。由于术后1~2d正常脑组织的反应性强化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建议术后24h行MRI增强扫描复查。术后肿瘤残留可表现为术区边缘与硬脑膜相连的软组织结节,T1WI、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伴水肿及占位效应,术后3~5d行增强检查可立即出现结节或团块状强化(图1-45)。但要注意与手术术野反应性强化鉴别:术区邻近部位的硬脑膜多呈光滑的线样强化,可在术后早期即出现,这种现象受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的影响,术后1~2个月术后反应性强化可出现,甚至术后数年仍存在(图1-46)。因此,仅从时间上对术后的反应性强化与肿瘤残存不易鉴别。但术区邻近脑膜局限性增厚(>2mm)或出现结节状硬脑膜强化,则提示肿瘤残留或复发的可能(图1-47,图1-48)。若为术区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强化不明显,则需随访观察。

图1-45 右侧脑桥小脑角-颅中窝区脑膜瘤

A.术前;B~D.术后10d复查示颅中窝区见残留肿瘤明显强化

图1-46 脑膜瘤术后

A~C.术后近期,术区残腔形成,术区边缘出血,右额部硬膜下积液,邻近脑膜强化不明显;D、E.术后3个月复查,术区局部脑软化萎缩,邻近脑膜增厚强化;F、G.术后1年复查示原增厚脑膜变薄,强化减轻

图1-47 左小脑幕脑膜瘤术后

A~C.术后3年复查示左侧天幕区前内侧缘强化结节;D~G.术后6年示左颞及脑桥小脑角区残腔,左侧小脑幕上缘结节、斑块状病灶增大、增多,考虑复发

图1-48 顶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

A~E.术后11年,双侧耳鸣1月余入院,图示术区局部骨质缺损,术区残腔形成,局部脑膜轻度膨出,复发脑膜瘤位于术区后方。CT(A)为稍高密度,T1WI(B)为稍低信号,T2WI(C)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D,E)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

由于瘤组织残存、自身接种或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肿瘤在3~6个月的复发率为39.1%。有学者建议,在术后至少3个月左右应进行复查,既能避开术后反应性强化的干扰,又减少了术后其他并发征象的影响,更易观察肿瘤复发。但因为肿瘤复查时间太长,不能及时发现肿瘤复发。为了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有学者采用1H-MRS来作为鉴别脑膜瘤术后反应性损伤与残留,检测肿瘤复发的依据。认为Cho/Cr在残留和复发的肿瘤(1.70±0.96)中明显高于术后反应性损伤区(1.04±1.16),NAA/Cr、NAA/Cho下降,Ala、Glu、Lac+lip增加。残留或复发肿瘤术后强化周围区域的Cho/Cr也与正常参照区域有明显差异。而术后反应性强化区代谢物比值与周围区及正常参照区无明显变化,借此可资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