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发病后3~6h及早给予药物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主要有动脉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类:动脉性溶栓治疗,是选择或超选择性的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闭塞部位,经脑动脉给溶栓药物。溶栓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观察梗死区的血管是否已经再通。另外,对脑梗死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的MRA对比分析,可了解溶栓治疗后的情况以及狭窄段通畅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从而评价临床疗效。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发病后3~6h及早给予药物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主要有动脉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类:动脉性溶栓治疗,是选择或超选择性的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闭塞部位,经脑动脉给溶栓药物(一般使用8万~23万U尿激酶溶入生理盐水40ml)。静脉给药方便,其疗效与动脉给药有无差异目前仍有争论。但由于静脉给药方便,且患者易于接受而较为常用。
溶栓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观察梗死区的血管是否已经再通。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血栓大小、药物选择、剂量大小、血栓类型、体温等。疗效与动脉闭塞部位和动脉闭塞类型也有较大关系。Sasaki认为大脑中动脉(MCA)和基底动脉(BA)的再通率(69%、78%)明显高于颈内动脉(ICA)的再通率(20%)。另外,对脑梗死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的MRA对比分析,可了解溶栓治疗后的情况以及狭窄段通畅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从而评价临床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后,部分患者却出现血管再通并继发出血,即出血性脑梗死(图2-11)。
图2-11 出血性脑梗死
A、B.发病1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CT示左侧豆状核模糊、岛带消失征象;C.溶栓治疗后第7天,CT显示大片低密度梗死区内出现高密度出血灶;D.MRI-T1WI显示低信号梗死区中央为高信号出血;E.T2WI示不均匀高信号,中央部分低信号为出血灶;F.增强扫描,梗死灶呈不规则强化,中央出血部分不强化
(罗柏宁 方燕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