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科治疗及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内科治疗及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期脑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保持心肺功能和血压稳定;避免过分脱水或扩容;治疗和预防感染;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1.血肿治疗后的CT表现 CT对脑出血的诊断较明确而且容易,可作为对脑出血治疗后颅脑CT复查的常规,了解血肿的变化情况、有无再继续出血至关重要。随着血肿的溶解、吸收和周边水肿消失,血肿中央的铁被吞噬细胞移除,最后遗留一长T1长T2软化灶。

急性期脑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保持心肺功能和血压稳定;避免过分脱水或扩容;治疗和预防感染;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对脑水肿、颅高压者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一般不用止血药。

1.血肿治疗后的CT表现 CT对脑出血的诊断较明确而且容易,可作为对脑出血治疗后颅脑CT复查的常规,了解血肿的变化情况、有无再继续出血至关重要。

(1)血肿急性期(7d内):此时期大的血肿一般变化不大,仍呈均匀性高密度,周围常可见一水肿低密度环,视水肿程度可伴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图2-12)。少量出血,血肿出现溶解、吸收,高密度出血病灶缩小。

(2)血肿溶解、吸收期(2周至2个月):血肿溶解,原高密度的血肿范围缩小,血肿密度变淡,血肿周边低密度范围变大。这时占位效应仍然存在,增强扫描示血肿周边环形强化(图2-13)。

图2-12 女性,55岁。突发左侧肢体偏瘫1d

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豆状核处呈椭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侧脑室受压变小,典型的脑出血

图2-13 血肿吸收期,增强扫描示血肿周围呈环形强化

(3)血肿液化囊变期(>2个月):小的血肿可以完全吸收不留任何痕迹,血肿较大则遗留软化灶,表现为水样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周围结构被牵拉的低密度囊腔。

2.血肿治疗后的 MRI表现 MRI同样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范围、脑水肿及脑室情况,但血肿的MRI信号变化取决于血肿内红细胞的演变,即其信号变化由含氧血红蛋白到去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演变及其各自成分的比例而定。

(1)急性期:血肿的红细胞尚完整,其血红蛋白主要为含氧或去氧血红蛋白,无磁性或顺磁性作用弱,T1WI 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引起信号变化的主要是血肿周围的水肿致使T2WI呈高信号改变(图2-14)。若红细胞内期主要是去氧血红蛋白时,主要表现为T2弛豫时间增强效应,主要是T2WI呈低信号(图2-15)。血肿显示不如CT清楚。

(2)亚急性期(7~14d):随着红细胞进一步破坏溶解,去氧血红蛋白进一步氧化,形成具有顺磁性作用的正铁血红蛋白,这时T1WI呈高信号,T2WI亦呈高信号,为此时期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图2-16)。

图2-14 左侧基底核区出血

A.急性期T1WI血肿基本等信号;B.T2WI高信号

图2-15 左侧丘脑急性脑出血

A.红细胞内期T1WI基本等信号;B.T2WI低信号

图2-16 左侧丘脑脑出血亚急性期

A.T1WI高信号;B.T2WI高信号

(3)血肿慢性期(吸收、囊变期,15d以上):进入慢性期,血肿溶解,正铁血红蛋白演变为含铁血黄素沉着,T2值明显缩短,主要表现为周边的低信号环(图2-17)。随着血肿的溶解、吸收和周边水肿消失,血肿中央的铁被吞噬细胞移除,最后遗留一长T1长T2软化灶。

图2-17 右侧外囊区脑出血治疗前后

A.起病时CT示右侧外囊区一椭圆形高密影(新鲜血肿);B、C.治疗3个月后复查MRI,示右侧外囊区见条片状长T1、长T2软化灶:T1WI病灶呈低信号(B),T2WI中央呈高信号(液化坏死灶),外周呈低信号环绕,含铁血黄素沉积(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