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炎治疗的前后对照分析 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一旦确诊,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是目前的首选,治疗后影像学的追踪复查十分必要。对判断药物的疗效、疾病是否进展、估计其预后等均有指导作用。其中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对照尤为重要。
病例:男性,17岁。左上肢无力13d,伴双下肢无力11d。神经科体查:神志清,脑神经无特殊表现。四肢肌张力稍高,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高,双侧病理征(+)。T2以下痛觉减退。
临床治疗前后影像表现:治疗前颈段脊髓MRI显示C4-C7脊髓肿胀膨大,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异常信号边界与正常脊髓分解不清,呈逐渐移行过程(图6-2A、B)。经治疗3个月后行MRI检查,脊髓肿胀明显减轻并接近正常,髓内仅遗留少数纵行条状略高信号(图6-2C、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图6-2 脊髓炎治疗前后对比
A、B.治疗前颈段MRI显示C4-T7脊髓肿胀膨大,T1WI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无明确境界;C、D.治疗3个月后,脊髓肿胀明显减轻,髓内仅遗留少数纵行条状高信号
2.脊髓炎后遗(脊髓萎缩) 脊髓炎在急性期脊髓肿胀、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肿胀、胞核移位及细胞碎裂、溶解,严重者出现脊髓坏死及空洞形成。白质中可见髓鞘肿胀、脱失及轴突变性。后期炎症好转,水肿消失,神经细胞萎缩消失,病变部位瘢痕形成或软化,最后脊髓萎缩变细。MRI脊髓矢状面显示脊髓细小、萎缩,脊髓横断面的前后径与椎管内壁(蛛网膜下腔)前后径比值往往<0.5,提示脊髓萎缩(图6-3)。
图6-3 脊髓炎治疗后脊髓萎缩
MRI矢状面和横断面T2WI 显示C6椎体平面至T6椎体节段脊髓明显细小,脊髓中央软化,脊髓前后径与椎管内壁(蛛网膜下隙)前后径比值<0.5
(罗柏宁 方燕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