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神经修复视频

面神经修复视频

时间:2023-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临床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贝尔面瘫较多见,多因血管性因素、病毒感染等引起。本病中医称口眼斜,对贝尔面瘫亦称风邪面瘫,其病机多属风邪侵袭,经络痹阻,或肝胆郁热,经络痹阻。中医认为,久病多瘀,面神经麻痹病程较长者,其病机多属气虚血瘀,经络痹阻。[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113例:结果:临床治愈95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7%。[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45例。

【病证概述】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临床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贝尔面瘫较多见,多因血管性因素(如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后,可能导致血管性变化引起面神经消肿、受压所致)、病毒感染等引起。其表现以面瘫常突然发生,伴额弛睛露,口角斜、不能吹唇鼓颊等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在面瘫前可能有耳后疼痛,患侧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丧失,或口中有金属味(鼓索神经受累)、短暂性眩晕等症。本病中医称口眼斜,对贝尔面瘫亦称风邪面瘫,其病机多属风邪侵袭,经络痹阻,或肝胆郁热,经络痹阻。中医认为,久病多瘀,面神经麻痹病程较长者,其病机多属气虚血瘀,经络痹阻。

【验方集锦】

(一)内服验方

1.祛风通络饮

[方药] 羌活、防风、川芎、当归、僵蚕、桃仁、红花各10g,蜈蚣1条,全蝎、桂枝尖、生甘草各6g。病初兼风热表证,咽痛、耳下肿痛者加蝉蜕6g,大青叶20g;表虚自汗,气虚者加黄芪60g,党参20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g,钩藤、天麻各10g;兼痰湿者加天南星10g,白附子6g;面麻日久不愈加豨莶草20g,地龙10g,蜈蚣加至2条。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结果:痊愈51例,显效20例,好转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8%。[湖北中医杂志,1995(5)]

2.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

[方药] 黄芪20g,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秦艽各10g,制白附子、全蝎各6g,蜈蚣2条,甘草5g,红花3g。风寒型加白芷、桂枝;风热型去制白附子,加金银花、连翘;风湿型加羌活;头昏加天麻;舌苔厚加姜半夏;局部肌肉痉挛加葛根;病久重用黄芪,加鸡血藤。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39例。结果:治愈38例,无效1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7)]

3.复方鱼腥草汤

[方药] 鱼腥草30g,金银花、蒲公英、地龙、板蓝根各15g,僵蚕12g,焦三仙10g,白附子8g,蜈蚣2条,全蝎、九香虫各6g。面肌痉挛加杭芍、甘草;有热加黄连、黄柏;气虚加黄芪、党参。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避风寒。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113例:结果:临床治愈95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7%。[陕西中医,1999(1)]

4.加减桃红四物汤

[方药] 黄芪15g,赤芍、川芎、地龙、白附子各10g,当归尾、桃仁、红花各6g,蜈蚣1~3条。风寒客经络加桂枝、防风、白芷;风邪中经络加防风、荆芥;风热犯经络加桑叶、菊花。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39例。结果:痊愈35例,有效3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3)]

5.牵正散加味

[方药]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10g,急性期(<2周)加金银花、赤芍、大青叶各20g,蜈蚣10g。恶风寒、头身痛加麻黄、桂枝、防风、川芎、细辛;咽痛、口渴加天花粉、葛根、荆芥、防风。恢复期(>2周)加当归、丹参各20g,黄芪、熟地黄、红花各15g,白术、桃仁各10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32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4)]

6.祛风正容汤

[方药] 生牡蛎25g,薏苡仁20g,羌活、白芷、牛蒡子各15g,防风、川芎、乌药各19g,广木香10g,麻黄6g。伴同侧耳前后疼痛者加柴胡12g,赤芍15g;面颊肿胀者苍术12g;偏风热者加黄芩12g,生地黄15g;病程超过30天或见效缓慢者加黄芪25g,当归15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

[疗效] 共治疗面神经炎50例,痊愈41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服药最少3剂,最多者36剂。[四川中医,1993(6)]

7.柔肝熄风汤

[方药] 丹参、鸡血藤各20g,当归、白芍各15g,白附子、僵蚕、川芎各10g,全蝎(冲)6g。气虚者加黄芪20g,党参15g;风寒重者加炮附片6~12g,细辛3g;风热重者加忍冬藤15~45g,丝瓜络30g;卫阳虚者加桂枝6~12g,防风10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

[疗效] 共治疗面瘫36例。服药1~3个疗程,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11)]

8.加味葛根汤

[方药] 红枣各18g,麻黄、桂枝、白芍、僵蚕、白菊花、生姜10g,白附子12g,全蝎、甘草各6g,钩藤24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疗效] 共治疗周围性面瘫216例,全部治愈。其中服5剂愈者32例;服10剂愈者68例;服15剂愈者64例;服20剂愈者39例;服25剂愈者9例;服30剂愈者3例。[湖南中医杂志,1992(1)]

9.蝎桂散

[方药] 全蝎5g,桂枝6g,共研成细药粉,为一日量。

[用法] 每日1剂,用防风9~12g煎汤,每日早、晚饭后送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服1~2个疗程。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76例。结果:痊愈65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江西中医药,1998(3)]

10.艽归芍芎汤

[方药] 丹参20g,当归15g,秦艽、赤芍、川芎、丝瓜络、蔓荆子、明天麻、僵蚕各10g,制白附子4g,全蝎3g,生甘草5g。加减:风寒者加桂枝10g,细辛3g,羌活6g;通宵吹电扇所致者加防风、白芷、蕲蛇各10g;伴面部麻木感者加鸡血藤15g,炙山甲片10g,红花6g;伴肌肉痉挛者加炒地龙、蝉蜕各10g,双钩藤6g,蜈蚣15g(研粉吞服);若风痰壅盛加制天南星、橘络各6g,并加重僵蚕用量至15g;若病情严重者可酌加制白附子、全蝎、僵蚕的用量。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45例。结果:全部治愈。治疗时间2~25天,平均5.8天,其中治疗6天之内即痊愈的患者27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6)]

(二)药针药灸并投验方

1.活血散风汤加针刺

[方药] 葛根、威灵仙各15g,防风、荆芥、当归、川芎、白附子、天麻、白芷各10g,桔梗、升麻、羌活各7g,全蝎、甘草各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并针刺翳风透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下关,攒竹透丝竹空,鱼腰经上明透上眼睑中点、太阳、承泣,5个透穴得气后均行颤针法。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36例。结果:痊愈35例,基本痊愈1例,有效率100%。[天津中医,1996(5)]

2.五虫秦艽祛风汤加艾灸

[方药] 全蝎、地龙、土鳖、僵蚕、白附子各10g,蜈蚣2条,以上药品用文火炒微黄碾成粉,分为6包。秦艽25g,防风20g,白芷、羌活、丹参、鸡血藤、熟地黄、白芍、黄芪各15g,桂枝、甘草各10g,煎成药液600ml,每次100ml,冲服药粉1包,每日3次,久病者加川芎10g,桃仁15g;面部肿痛加泽泻、白术、茯苓各15g;头昏痛加天麻、钩藤各15g,石决明30g,上肢麻木加桑枝、伸筋草各15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并穴位注射5%当归针、红花注射液各2ml。用陈艾碾成艾绒,做成约1寸粗艾条,悬灸患侧面部,边按边揉,以患者感到温暖舒适,每次20分钟,每天1次,灸后用风雪帽保温,防冷风吹面,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共治疗治疗面神经麻痹11例。结果:痊愈9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四川中医,1996(2)]

(三)针刺拔罐验方

1.针灸方

[方药] 毫针、艾条、地塞米松。

[用法] 取患侧阳白、四白、下关、颊车、颧髎、地仓、牵正、翳风、水沟、承浆、攒竹、迎香、合谷穴。每次选4~5穴,平补、平泻法,患部加用艾条,采取回旋灸法,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开始1周内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入,1周后改为5mg,再隔1周改为减量口服,直至停用。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治疗组,其中痊愈16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单纯针灸组18例,痊愈2例,显效5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2%。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组(P<0.05)。[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

2.针刺方

[选穴]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唇穴(上唇外1/3外与唇厚度线中点交叉处)透迎香(均患侧。透到至穴后,术者左手按住刺入的针体,右手拇指刮针柄5~10次。可加用G6805-2型电疗外,频率1~2Hz)。气血亏虚配上巨虚、足三里;阴虚甚配三阴交、复溜、太溪;肝阳上亢甚配合太冲、间使;耳后痛配翳风、风池。

[用法] 均取双侧,用虚实补泻法。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并用药棉蘸药酒(用红花、肉桂各10g,加白酒500ml,浸泡24小时),涂擦患侧面部,每日3次;皮肤过敏者禁用。

[疗效] 治疗顽固性周围面瘫124例。结果:痊愈76例,显效24例,进步、无效各12例,总有效率90.32%。[上海针灸杂志,1999(3)]

3.茎乳突部叩刺拔罐方

[方药] 患侧茎乳突部叩刺拔罐。

[用法] 耳垂后、完骨穴用皮肤针叩刺,再用火罐拔至出血为度,隔2日1次。并用毫针针刺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颧髎、四白、攒竹、鱼腰、阳白、合谷,以上穴位交替选用,面部穴位用浅刺透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并取王不留行用0.6cm×0.6cm胶布贴压耳穴,主穴取肾上腺、皮质下、枕。配穴为对应取穴:面颊区、口、眼、额左右交替,每日1次,并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80例。结果:拔罐4次,针刺、耳压10次。痊愈32例;拔罐6次,针刺、耳压15次,痊愈43例;拔罐8次,针刺、耳压20次,痊愈20例,总有效率100%。[浙江中医杂志,1996(11)]

4.药筒方

[方药] 药筒、毫针。

[用法] 取穴:太阳、翳风、合谷、下关、地仓、迎香、阳白、睛明(均患侧;若有倒错现象取健侧)。颈项痛配风府、风池(双)。中等刺激,得气后出针。药用当归、红花、防风、防己、羌活、独活、穿山甲、续断、延胡索、川乌、草乌、艾叶各9g,麻黄、杜仲、紫苏叶、千年健、透骨草、北秦艽、桂枝、香白芷、苍术、陈皮、乳香、没药各6g,川花椒3g,生姜片、葱白适量。水煎沸,加竹管(直径1.5~5cm,长8~10cm)共煎。取出竹管,甩净药液,套在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取穴:地仓、翳风等(均患侧)。上置纱布10~14层,用药条(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药研细末,加艾绒,卷成粗细不等)灸1~3次;个别局部见水疱(或脱皮)涂硼酸膏(或甲紫溶液)。

[疗效] 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结果:治愈3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上海针灸杂志,19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