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肺弥漫性气道源性病变

肺弥漫性气道源性病变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类病变另一影像学特点是形成小叶中心性结节与树芽征。树芽征为终末细支气管及其支配的肺泡病变所致。气道源性病变一般不累及叶间裂下方肺实质。气道源性肺真菌病表现可类似感染性小气道炎症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结核,尤其是免疫力减退的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短期内病变增多或形成空洞,也可见树芽征及小叶中心结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肺弥漫性气道源性病变 呼吸系统是相对开放的内脏器官,因此体外的细菌、病毒及真菌、寄生虫、有毒气体等均可经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内,当致病因子相对大量或致病力较强,累及远端气道与肺泡,即可形成两肺弥漫性病变。

气道源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是两肺沿支气管分布多发斑片状病变,早期常为小叶性实变,病变进展形成较大的亚段或段性实变,常可见含气支气管征,若为化脓性疾病,还可形成空洞。此类病变另一影像学特点是形成小叶中心性结节与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为病变累及肺泡,因细胞或渗出物充填形成小叶核周围边缘模糊的结节,融合后为较大的腺泡状。树芽征为终末细支气管及其支配的肺泡病变所致。这两种征象均表现为小气道受累,提示为炎症。气道源性病变一般不累及叶间裂下方肺实质。

最常见的气道播散性疾病是各种炎症与结核。气道播散结核的特点是上肺病变较多、较混杂,包括硬结、纤维化、钙化、空洞、实变等,中下肺病变相对新鲜,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及树芽征,同时可见肺门结构上移或纵隔气管移位。如图1-10-1,肺结核。CT平扫冠状位重组,两肺多发小叶性与节段性实变(箭),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较大病变内见含气支气管征。病毒性肺炎是细菌性肺炎之外常见的气道源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呈小叶性或节段性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并常出现网合结节、间质性改变、空气潴留等,部分病例晚期遗留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气道源性肺真菌病表现可类似感染性小气道炎症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结核,尤其是免疫力减退的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短期内病变增多或形成空洞,也可见树芽征及小叶中心结节。如图1-10-2,肺播散性曲菌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轴位CT平扫,两肺弥漫性多发小叶中心结节(箭),边缘模糊,较大者呈腺泡状(无尾箭头)。

小气道病变是指一组以累及直径2mm以下气道为主的病变,包括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常见者包括感染性小气道炎症、吸入性细支气管炎、过敏性肺炎、伴弥漫性肺病的细支气管炎、滤泡性细支气管炎、泛细支气管炎、缩窄性细支气管炎、粉尘及有毒气体吸入所致小气道病变、哮喘、吸烟相关肺病等,主要HRCT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与树芽征、空气潴留与马赛克灌注、磨玻璃密度影。如图1-10-3,吸烟者相关肺病(RB-ILD)。轴位CT平扫及冠状位重组图,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模糊结节。图1-10-4,养鸽人肺。两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与马赛克灌注。图1-10-5,肺泡蛋白沉着症。两肺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马赛克灌注。

恶性肿瘤也可出现气道源性播散,影像学特点为支气管壁增厚、腔内结节或肿块、远端阻塞性改变或炎症样病变。

总之,气道源性病变多为感染性疾病,也可为其他有毒物质吸入,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易于确定诊断。

(全冠民 袁 涛)

图1-10-1

图1-10-2

图1-10-3A

图1-10-3B

图1-10-4

图1-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