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胶原血管病所致的弥漫性肺病

胶原血管病所致的弥漫性肺病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胶原血管病伴随的弥漫性肺病是多种结缔组织及胶原血管疾病所致的肺部间质性病变为主的疾病。②少数出现急性狼疮性肺炎,包括弥漫性肺水肿及出血,呈斑片状及大片状GGO。HRCT表现主要是GGO、囊状病变、小叶中心结节、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间质增厚等。如图6-1-2,多发性肌炎所致的肺间质性病变及其进展。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肺间质病变及原发性间质性肺炎鉴别,需密切结合病史与病理学检查。

临床资料 女,42岁。类风湿关节炎多年,咳嗽、进行性气短1年余。体检: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爆裂音。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HRCT(图6-1-1A、B),两肺胸膜下多发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肺底为著,并见多发支气管增宽及管壁增厚。冠状位重组图(图6-1-1C),病变以下叶及胸膜下明显,部分区域呈磨玻璃密度,下叶体积缩小、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胶原血管病所致的弥漫性肺病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胶原血管病伴随的弥漫性肺病(collagen-vascular diseaseassociated diffuse lung disease)是多种结缔组织及胶原血管疾病所致的肺部间质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最常见病理学类型为所谓寻常间质性肺炎(UIP)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HRCT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1.类风湿关节炎(RA) 胸部异常包括如下内容。①胸膜增厚或积液、粘连:见于1/3~3/4病例。②类风湿结节:是一种易坏死的肺内结节,出现率约22%,为胸膜下多发空洞化结节。③UIP或NSIP:HRCT显示以胸膜下,尤其是下肺为主,可见线状影、GGO、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晚期可见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少数出现小蜂窝状影。④闭塞性或滤泡性细支气管炎:HRCT主要显示空气潴留、GGO、小叶中心结节。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0%患者可见胸膜及肺部病变。①多为NSIP,见前述。②少数出现急性狼疮性肺炎,包括弥漫性肺水肿及出血,呈斑片状及大片状GGO。③其他胸部病变包括胸膜炎、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心包炎、膈麻痹。④合并细菌、真菌感染。

3.进行性多系统硬化(PSS) 最常见的胸膜病变为间质性肺病(75%),HRCT表现为GGO、胸膜下网格状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扩张、肺结构扭曲、胸膜增厚与积液、小叶中心性结节,上述病变也以肺底及胸膜下为著。其他较少见征象包括胸内淋巴结增大、肺血管炎、肺动脉高压、食管扩张(80%)。

5.多发性肌炎 胸部病变出现率为5%~10%,包括GGO、小叶中心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增厚与积液、肺动脉高压等。如图6-1-2,多发性肌炎所致的肺间质性病变及其进展。图6-1-2A,首次胸部CT,两肺胸膜下轻度带状磨玻璃密度影,以侧胸壁下为著。图6-1-2B、C,2年后复查,病变较前范围增大、境界变清楚,多发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呈碎石路状。

6.其他胶原血管病 如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均可不同程度累及肺部。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肺间质病变(肿瘤、化疗、粉尘等)及原发性间质性肺炎鉴别,需密切结合病史与病理学检查。

小结 本病影像学特点为UIP或NSIP,加上胸膜、肺动脉、淋巴结、食管病变,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

(张 继 全冠民)

图6-1-1A

图6-1-1B

图6-1-1C

图6-1-2A

图6-1-2B

图6-1-2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