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典型病理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血管外肺实质坏死灶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与支气管内杯状细胞化生、基底膜增厚及肌层增厚。实验室检查特征是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及ANCA抗体阳性。④激素治疗后胸部阴影迅速减轻或吸收。③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细菌与病毒性肺炎,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哮喘症状。

临床资料  女,21岁。间断咳嗽、咳痰、喘息3年,加重4天。黄色黏痰,不易咳出。既往“哮喘”史3年双侧上颌窦炎1年,腹泻史半年,有皮下结节。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有嗜酸粒细胞升高,最高为2.7×109/L,占30.3%。

影像学报告描述 X线胸片(图6-9-1A),肺纹理增多,两肺散在斑片状阴影,右中下肺野内带明显。胸部CT(图6-9-1B、C),两肺散在斑片状磨玻璃密度阴影,边界较清楚,病灶以肺门旁分布为主,部分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两肺密度不均,多发轻度小叶间隔增厚。鼻窦X线平片显示双侧上颌窦密度增高,白线模糊(未列出)。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影像学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最后诊断: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即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也称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属系统性小血管炎,Churg和Strauss于1951年命名。CSS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典型病理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血管外肺实质坏死灶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与支气管内杯状细胞化生、基底膜增厚及肌层增厚。多数20—40岁起病。临床上分为血管炎前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期和血管炎期。最早出现哮喘、发热、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血管炎期表现包括皮肤血管炎(皮疹、皮下结节)、神经系统损害、心脏损害、消化系统病变、关节肌肉症状及肾损害。实验室检查特征是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及ANCA抗体阳性。诊断标准包括:哮喘、血嗜酸性粒细胞>10%、过敏史、神经炎、肺内一过性阴影、鼻窦炎,活检显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本病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影像学表现包括如下内容。①约70%X线胸片可见异常。多数为双侧非肺段分布的实变阴影。实变可呈一过性,类似Lffl er综合征,无特定部位,或以胸膜下居多。少见表现有结节、粟粒状影、弥漫网状或网状结节样阴影。30%有胸腔积液。偶见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心影增大(心力衰竭与心包积液)。②HRCT表现,60%表现为地图样或周边分布为主的GGO或实变,其他表现包括小叶中心结节、多发0.5~3.5cm的结节及网合结节影,可见含气支气管征,较大结节可出现空洞,支气管扩张。继发心脏受累可出现左心增大、间质肺水肿表现如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套袖状改变。如图6-9-2A、B, 左上叶尖后段、右下叶外后基底段可见不规则结节样、片状、索带状影,边缘模糊,右下叶病变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半个月后复查(图 6-9-2C),两肺病变明显吸收,遗留索条影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③40%病例影像学征象出现早于临床表现。④激素治疗后胸部阴影迅速减轻或吸收。

鉴别诊断 ①韦格纳肉芽肿:多发空洞化结节更为常见。②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多发肺内实变范围较大。③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细菌与病毒性肺炎,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哮喘症状。

小结 CSS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游走性或一过性肺内实变或GGO、结节或网合结节,结合哮喘、神经病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鼻窦炎可提示诊断。

(全冠民 袁 涛)

图6-9-1A

图6-9-1B

图6-9-1C

图6-9-2A

图6-9-2B

图6-9-2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