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纵隔支气管囊肿

纵隔支气管囊肿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隔支气管囊肿占所有支气管囊肿的65%~90%,与肺内支气管囊肿不同的是不与支气管相通,因此多无症状,少数可出现用力呼吸困难、喘鸣、持续性咳嗽及胸痛等。⑤囊肿内出血或感染可致病变快速增大。小结 纵隔支气管囊肿影像学特点为隆突附近的囊性病变,边缘清楚,CT高密度及T1高信号为囊内高蛋白成分及钙质较多有关,增强扫描内部无强化。

临床资料 男,4岁。发热7天,X线胸片发现“纵隔左侧肿物”1天。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CT平扫(图9-9-1A),左肺动脉水平纵隔左侧类圆形低密度肿物(箭),最大径4.2cm,CT值13HU,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图9-9-1B~D),病变无明显强化(箭),左肺动脉轻度受压。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影像学诊断:纵隔囊性肿物,考虑囊肿。最后诊断:支气管囊肿。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支气管囊肿(bronchogenic cysts)为最常见的前肠源性囊肿(约占60%),为支气管芽发育障碍所致,内衬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有时可见平滑肌、黏液腺、软骨等结构,其内液体可从清亮至咖啡样棕色,内含不同成分蛋白、出血、钙质,可呈胶样。纵隔支气管囊肿占所有支气管囊肿的65%~90%,与肺内支气管囊肿不同的是不与支气管相通,因此多无症状,少数可出现用力呼吸困难、喘鸣、持续性咳嗽及胸痛等。

影像学检查以CT为主,难以定性时可进一步行MRI检查。①部位及形态:多位于隆凸5cm范围内,以中后纵隔、气管旁与隆突下最常见,50%接近隆突,20%位于气管旁,15%接近食管,其余10%位于心脏后、肺门、胸腺、心包及胸椎前外侧区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呼吸气相形态可有变化。②X线平片表现为边缘锐利的类圆形病变,气管支气管受压,隆凸下者可至奇静脉食管隐窝上缘突出。③CT平扫为囊性病变,壁薄,难以分辨,罕见钙化,50%为水样密度(0~20HU),其他为接近、甚至高于肌肉密度,类似软组织肿块,此时需行MRI检查确定其囊性特点。增强扫描无强化,且一般不出现肺内支气管囊肿感染所见的气液平面及边缘模糊等征象。④MRI上T2WI为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各异,可从水样信号到高信号,与其内部成分有关。如图9-9-2A,脂肪抑制T1WI,隆突下椭圆形高信号病变(箭),边缘清楚,隆突稍受压。图9-9-2B,T2WI,病变为均匀高信号(箭),合并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无尾箭头)。⑤囊肿内出血或感染可致病变快速增大。⑥增强扫描囊变可见强化。

鉴别诊断 ①食管囊肿:即食管重复畸形囊肿,其壁缺乏软骨,但有两层平滑肌结构,病变与食管紧邻。②胸导管囊肿:位于中后纵隔,自膈肌至胸廓入口水平均可发生,淋巴管造影或活检可确诊。③纵隔假囊肿:即积液,见于胰腺炎等,内含血液与坏死物质。影像学显示其与胰腺周围积液相延续则可提示诊断。④心包囊肿:主要位于心膈角区,呈水滴状。⑤淋巴管囊肿:常见于儿童,前上纵隔居多,若为多囊则提示诊断。⑥纵隔肿瘤囊性变:可见实性成分,信号及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

小结 纵隔支气管囊肿影像学特点为隆突附近的囊性病变,边缘清楚,CT高密度及T1高信号为囊内高蛋白成分及钙质较多有关,增强扫描内部无强化。

(全冠民 袁 涛)

图9-9-1A

图9-9-1B

图9-9-1C

图9-9-1D

图9-9-2A

图9-9-2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