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男,14岁。左胸锐器伤后CT检查偶然发现脊柱右侧肿物。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CT平扫(图9-12-1A),上纵隔右侧(气管与胸椎右侧)均匀软组织密度肿物(箭),CT值25HU,外缘清楚、呈弧形,内缘及前缘与纵隔结构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图9-12-1B),右上纵隔肿物强化不明显(箭),CT值为30HU左右,上纵隔血管受压前移。冠状位重组(图9-12-1C),病变略呈梭形(箭),上下径较大。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影像学诊断:上纵隔右侧肿物,考虑神经源性肿瘤。最后诊断(手术病理):神经节细胞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是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90%),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节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副神经节瘤等,大部分(约70%)为良性。常见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常无症状或因载瘤神经受压导致神经根痛等症状。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母细胞瘤见于儿童。部分神经源性肿瘤可出现类癌综合征、高血压、性激素分泌过多等所致的症状与体征。神经纤维瘤可出现神经纤维瘤病的皮肤病变。
影像学具有一定特点。①部位及形态:常为后纵隔脊柱旁区,呈椭圆形或梭形,若同时累及椎管内外,则为哑铃状,并伴局部椎间孔扩大及骨质受压。来自于交感神经链者倾向为上下径较大的梭形。②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边缘清楚,密度均匀,MRI一般为T1WI低或等信号,略高于邻近肌肉,T2WI为明显高信号。③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密度及信号明显不均匀,边缘不规则,DWI显示扩散受限。邻近骨质可见破坏。④增强扫描呈明显及较均匀强化。⑤神经鞘瘤:最常见。肿块以椎间孔为中心,常为水平走行的椭圆形,即沿肋间神经方向生长,内部可见囊变及脂肪成分,增强扫描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如图9-12-2A,轴位CT增强扫描,左后纵隔、降主动脉后方椭圆形肿物(箭),邻近肋骨受压。冠状位T2WI(图9-12-2B),病变呈横置的椭圆形。不均匀高信号,内见包膜下及分隔状更高信号(箭)。⑥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增大迅速并边缘模糊,伴邻近骨质破坏。⑦神经纤维瘤:可见肿瘤包绕载瘤神经,T2WI上肿瘤周边为高信号(靶征)。⑧神经节来源肿瘤:特点为上下径较大,可达多个肋间。⑨副神经节瘤:增强扫描显著强化。⑩神经母细胞瘤:高度恶性,常见于儿童,易早期出现远处转移及骨骼转移。如图9-12-3,冠状位增强T1WI,左后纵隔明显强化肿物(箭),经椎间孔向椎管内延伸(无尾箭头)。
鉴别诊断 ①首先是上述各种神经源性肿瘤之间的区别。②其他鉴别诊断包括侧位脊膜膨出、肠源性囊肿、髓外造血、椎旁脓肿,以及其他少见的后纵隔肿瘤。
小结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为后纵隔脊柱旁水平或纵行肿物,伴或不伴骨质及椎间孔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可进一步确定具体周围神经、交感神经及副神经节来源。
(贺 伟 全冠民)
图9-12-1A
图9-12-1B
图9-12-1C
图9-12-2A
图9-12-2B
图9-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