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女,66岁。牙龈肿胀、颌面部及口底肿胀、疼痛、高热10天,颌面部切开引流有脓液流出。
影像学报告描述 X线胸片(图9-14-1A),纵隔增宽、外缘膨隆及毛糙(箭),主动脉及左主支气管重叠处结节状气体密度影(无尾箭头)。轴位CT平扫(图9-14-1B、C),上中纵隔前中部密度增高、结构模糊,内见稍低于软组织密度影及不规则气体密度影(箭),大血管轻度后移。矢状位重组图(图9-14-1D),病变(箭)自胸骨后向后延伸,下缘累及主-肺动脉窗及左肺门前方(无尾箭头)。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急性纵隔炎及纵隔脓肿。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急性纵隔炎与纵隔脓肿(acute mediastinis and mediastinal abscess)是最常见的纵隔急诊之一,病因包括颈部及颌面部蜂窝织炎及咽后壁脓肿蔓延、食管自发性或医源性破裂、食管异物或肿瘤破裂、胸部其他部位感染的直接蔓延、气管支气管破裂、术后感染、糖尿病等。病理学上为弥漫性蜂窝织炎及局限性脓肿形成。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发绀等,重者可休克及致命。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本病预后不良。
影像学特点如下。①纵隔弥漫性增宽,以上纵隔为主,外缘突出,纵隔内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气管、主动脉及肺动脉轮廓模糊,胸骨后间隙密度增高。②纵隔内条索状及边缘模糊的块状影,常见气体聚集、气-液平面及单发或多发囊状影,囊内密度常高于水。③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及环状强化。④其他表现,包括淋巴结增大、胸膜及心包增厚与积液、颈部皮下气肿、气管狭窄等。食管造影见对比剂外溢。⑤MRI无需对比剂即可显示纵隔信号异常,脓肿呈类圆形T1WI低信号与T2高信号,脓肿壁呈T2WI低信号。如图9-14-2,上中纵隔多发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囊状影(箭),累及主动脉弓周围(燕尾箭)及气管周围(弯箭),左侧胸腔少量积液(无尾箭头)。
鉴别诊断 ①纵隔弥漫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常为实性,伴坏死时可见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②纵隔术后改变:有手术史,无发热。③纵隔包裹性积液:病变较局限,部分纵隔脂肪间隙仍存在。④慢性纵隔炎与纤维性纵隔炎:常为结核及真菌所致,原因可为肉芽肿性疾病、原发性纤维化,常表现为上腔静脉梗阻,影像学表现为纵隔增宽、钙化,MRI上纤维化病变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上腔静脉狭窄及众多侧支血管扩张,累及肺动脉时可致肺动脉狭窄。
小结 急性纵隔炎与纵隔脓肿的影像学特点为纵隔脂肪密度增高、纵隔积气与类圆形液体结构影,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应病史可明确诊断,增强CT扫描及MRI检查有助于显示脓腔及引导脓肿引流。
(袁 涛 全冠民)
图9-14-1A
图9-14-1B
图9-14-1C
图9-14-1D
图9-14-2A
图9-14-2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