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胸膜增厚胸腔少量积液

胸膜增厚胸腔少量积液

时间:2023-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胸膜恶性肿瘤,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但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少数病例仅有胸腔积液。并且MRI有助于显示肿瘤对胸壁、纵隔及淋巴结的侵犯。⑥胸膜肉瘤及纤维瘤:以肿块为主,常需病理学检查确诊。小结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特点为弥漫性结节状胸膜增厚或肿块,合并胸腔积液,伴或不伴胸壁、心包、膈肌、肺及淋巴结受侵,临床上有石棉接触史。

临床资料 女,46岁。左侧胸痛、胸闷、呼吸费力1个月余,有石棉接触史。

影像学报告描述  隆突水平CT平扫(图10-2-1A),左侧胸腔轻度变窄,左侧胸膜弥漫性不均匀增厚(箭),左上叶体积缩小及密度增高,隆突后下方及胸骨左后方结节状软组织影(无尾箭头)。肝顶水平CT平扫(图10-2-1B),左侧胸膜弥漫性增厚,以脏层为著(箭),可见胸腔积液(E)。隆突下水平CT增强扫描(图10-2-1C),左侧增厚胸膜(箭)及隆突下肿块(无尾箭头)较明显强化,心包增厚。肺底水平增强CT(图10-2-1D),左侧增厚胸膜强化(无尾黑白箭头)及右侧心膈角中度强化结节(箭)。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伴隆突下、左侧内乳及右侧心膈角淋巴结转移(Ⅳ期)。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胸膜恶性肿瘤,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但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病理学上为弥漫性或局限性胸膜增厚及肿块,呈斑块状或大块状病变,组织学上分为上皮型(50%)、肉瘤样型(20%)及混合型。临床上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干咳、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

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①胸膜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也可表现为巨大肿块。早期病变以近地侧为著,因此胸腔下部胸膜病变常更明显,有时仅见膈肌脚处胸膜增厚。如图10-2-2A,左侧巨大肉瘤样型胸膜间皮瘤。左侧胸腔巨大肿块(黑箭),前部密度较低(白箭)。图10-2-2B,肝顶水平CT平扫,肿块边缘清楚、多发结节状突出(箭),密度不均匀。②胸膜其他病变:包括胸膜斑、胸腔积液、胸膜钙化(接近50%)。少数病例仅有胸腔积液。③患侧胸廓缩小,纵隔向患侧移位。④肺内改变包括肺膨胀不全或不张、继发肺炎,少数可见转移结节。⑤侵犯周围结构及转移:可见同侧或对侧淋巴结增大、穿破膈肌、长入胸壁、侵犯心包及纵隔大血管、远处转移等。⑥ MRI易于区分肿瘤的实性肿块与积液,前者呈T1稍高信号及T2高信号,DWI扩散受限,后者为长T1长T2信号。并且MRI有助于显示肿瘤对胸壁、纵隔及淋巴结的侵犯。⑦分期。Ⅰ期,单独侵犯壁层或壁层+脏层胸膜。Ⅱ期,累及膈肌或侵犯肺。Ⅲ期,出现同侧淋巴结转移,或侵犯胸壁、纵隔脂肪及心包。Ⅳ期,侵犯对侧淋巴结、纵隔重要结构、穿破膈肌或心包、广泛侵犯胸壁,以及远处转移。⑧核素检查呈高摄取,SUV超过正常,有助于评估局部侵犯、远处转移及疗效。

鉴别诊断 ①胸膜炎:胸膜增厚常较光整,可合并肺结核,无胸膜肿块。②胸膜转移瘤:特点为血性胸腔积液,胸膜可见结节,但一般无较大肿块,临床上有原发肿瘤病史。③脓胸:临床上有感染症状,胸膜弥漫性均匀增厚,胸腔积液为脓胸,可伴胸膜外脂肪增厚及密度增高。④石棉接触所致的良性胸膜斑:无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邻近可见胸膜外脂肪增厚。⑤恶性胸腺瘤侵犯胸膜:可见前纵隔肿块,临床上合并重症肌无力。⑥胸膜肉瘤及纤维瘤:以肿块为主,常需病理学检查确诊。

小结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特点为弥漫性结节状胸膜增厚或肿块,合并胸腔积液,伴或不伴胸壁、心包、膈肌、肺及淋巴结受侵,临床上有石棉接触史。

(徐金萍 贺 伟)

图10-2-1A

图10-2-1B

图10-2-1C

图10-2-1D

图10-2-2A

图10-2-2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