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胸壁脂肪瘤

胸壁脂肪瘤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理学上常有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包膜,内见纤维间隔,少数混有黏液、软骨、平滑肌、纤维组织,后者最常见,又称纤维脂肪瘤。皮下脂肪瘤常<5cm,而深部脂肪瘤即向胸腔内生长者可较大。如图10-5-2,跨越胸壁生长的脂肪瘤。小结 胸壁脂肪瘤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即X线为透亮影、CT为脂肪密度、MRI上皮下脂肪信号一致,增强扫描仅纤维间隔及包膜略有强化。

临床资料 男,70岁。咳嗽、胸闷、气短2个月。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CT平扫(图10-5-1),右后胸壁浅筋膜与肋间外肌之间见断面为梭形的低密度病变(箭),边缘清楚、锐利,最大径5cm,CT值-110HU,局部皮肤隆起。另见隆凸下及左侧胸腔肿块(肺癌伴淋巴结转移)。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影像诊断:右胸壁脂肪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胸壁脂肪瘤(lipoma of chest wall)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有完整包膜,为胸壁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病理学上常有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包膜,内见纤维间隔,少数混有黏液、软骨、平滑肌、纤维组织,后者最常见,又称纤维脂肪瘤。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肥胖者较多。表现为局部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质软包块,可在体检或洗澡、更衣时偶然发现。

本病影像学具有典型表现,CT及MRI均能确诊。①部位及形态、大小。常位于皮下,也可累及肌间,甚至贯穿胸壁,跨越肋间生长时状似哑铃或沙漏。肿瘤呈梭形、类圆形、扁平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皮下脂肪瘤常<5cm,而深部脂肪瘤即向胸腔内生长者可较大。位于肌间者可形态欠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如图10-5-2,跨越胸壁生长的脂肪瘤。图10-5-2A,轴位CT显示左侧胸壁哑铃形肿物,CT值-85HU,胸内部分较大(箭),胸壁内部分较小(无尾箭头),局部肋间隙增宽及肋骨吸收,瘤内多发线状、条索状与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图10-5-2B),包膜及分隔略强化。肺窗(图10-5-2C),瘤-肺界面清楚,左舌段少许小片状及索条影。②X线检查显示为胸壁边缘清楚的椭圆形或透镜状肿物,可见胸膜外征(即部分边缘模糊),可随呼吸而改变形态。若恰好位于切线位,可表现为局限性透亮影。③CT可清楚脂肪瘤位于皮下或肌间或向胸腔内生长,典型者为脂肪密度(-140~-40HU),内部可见散在细线状或点状软组织密度影,偶因脂肪坏死所致的点状钙化。其他继发改变如出血、坏死、囊变等也造成肿瘤密度不均匀。偶见邻近骨质受压变形。④MRI表现为脂肪信号,即T1高信号及T2中等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下降。⑤增强扫描无强化,但纤维间隔及肿瘤包膜可轻微强化。⑥其他:肿瘤向胸腔内生长时可压迫局部肺组织,跨肋间生长时致肋间隙增宽及肋骨受压变形或吸收,向外生长时引起局部皮肤隆起、皮下脂肪变薄。有时与皮肤、筋膜及胸膜粘连。

鉴别诊断  ①脂肪肉瘤与脂肪母细胞瘤:体积较大,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软组织成分较多,增强扫描可见一定程度强化。②神经纤维瘤:有时可呈CT上近似水的密度,但无脂肪成分,临床上好发于青少年,可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病。③胸壁淋巴管瘤:常见于婴幼儿,可为颈部或腋窝淋巴管瘤的延续,呈水样密度,无脂肪成分。④良性脂肪过多症:常两侧对称,无包膜,不形成肿块。

小结 胸壁脂肪瘤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即X线为透亮影、CT为脂肪密度、MRI上皮下脂肪信号一致,增强扫描仅纤维间隔及包膜略有强化。

(高国栋 贺 伟)

图10-5-1A

图10-5-1B

图10-5-1C

图10-5-2A

图10-5-2B

图10-5-2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