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器人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机器人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时间:2024-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目前使用的是机器人式血管造影机,各轴关节活动灵活,移动、旋转空间大,应合理固定摆放铅屏风、治疗车、监护仪、输液架等,在地面固定明显标示,防止发生仪器碰撞,造成危险。

全脑血管造影是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影,可显示脑内的动脉循环与静脉循环。通过数字减影处理,注射少量造影剂就能获得高分辨度的成像(图10-2,图10-3)。

图10-2 机器人式血管造影机

【目的】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其血液供应情况,而且对诊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来说,脑血管造影仍被认为是“金标准”,同时也是介入治疗的最终术前评价标准。

图10-3 射线防护器材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

(2)脑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术前栓塞及介入治疗前的常规造影。

(3)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颅脑外伤所致各种脑外血肿。

(4)术后观察脑血管循环状态。

2.禁忌证

(1)对造影剂过敏者。

(2)严重血压者。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4)近期有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肌疾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

(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因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因此责任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交流方式,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进行介入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手术过程、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效果,使患者对治疗有一个基本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家属,以利于患者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术前指导 告知患者术前6h禁食、禁水,术后制动体位姿势,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术前练习床上排便。

3.术前相关检查 协助患者做好如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等术前相关检查。女性患者了解月经情况,手术应避开月经期;男性患者要了解有无尿道狭窄、前列腺疾病等,防止术后尿潴留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术前应给予药物以稳定血压,改善心功能;为防止术中血管痉挛,可提前泵入尼莫地平。

4.术前准备

(1)遵医嘱行碘过敏及抗生素试验。

(2)备皮:范围为双侧股动脉周围30cm以上(上平脐,下至大腿上1/3,外界至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大腿内侧)。

(3)需行闭塞颈内动脉时,须接受颈动脉闭塞耐受试验(Mata试验)。

5.记录 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尤其是病人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次数、皮肤颜色及末梢循环情况,在足背标记搏动明显的部位,一般以“+”标示,利于术后触摸对照。

【术中配合及护理】

1.物品准备

(1)药品:非离子型造影剂、利多卡因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鱼精蛋白注射液(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及其他急救药品等。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备尿激酶、阿替普酶注射液、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尼莫地平、盐酸罂粟碱注射液。

(2)常用的器材和物品:①介入手术包;②导管材料,如造影导管、泥鳅导丝、动脉穿刺鞘、压力延长管、三通、Y阀、一次性高压注射针筒等,必要时准备导尿包。

2.体位:取平卧位,双下肢外展并轻度外旋,必要时穿刺侧臀下垫枕,并注意保暖。

3.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4.建立静脉通道(一般在术者的对侧,病人的左侧下肢静脉输液通道,以便于术者手术操作),若需全身麻醉,应配合麻醉医师麻醉。

5.严格无菌操作:准备消毒液,协助医师铺无菌单。

6.合理摆放防止仪器碰撞。由于目前使用的是机器人式血管造影机,各轴关节活动灵活,移动、旋转空间大,应合理固定摆放铅屏风、治疗车、监护仪、输液架等,在地面固定明显标示,防止发生仪器碰撞,造成危险。

7.观察及护理

(1)配合工作要做到“三细”:准备细、操作细、观察细。与术者一起认真检查所需器材种类、规格、数量是否配套齐全,性能是否良好,有无过期老化,并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消毒的器械,以免发生术中栓塞。

(2)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工作,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对术中使用的各种药物,如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肾上腺素均要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迅速、准确执行医嘱。术中应对患者说明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出现的症状,并与患者不断轻声交谈,对于操作时间长或长时间卧床困难者,用一小软垫置于患者膝关节以下,以减轻背部紧张与不适。

(3)严密观察加压输液的滴速,速度过快与过慢都要及时提醒医师,保证液体的平稳输注,并及时补充压力。

(4)准确记录术中肝素化的时间,根据手术时间及时追加肝素。

(5)完整、准确、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术中高值耗材及时粘贴规格标签于病历相应位置,并准确使用扫码计价系统,完成耗材出、入库打印存档。

【术后护理】

1.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情况;穿刺点加压包扎6h,穿刺肢体制动活动8h,卧床24h,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经血管缝合的加压3h,8h后可下地活动,但一般不主张过早下地活动。

2.监测血压,观察术侧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血液循环、痛触觉等情况,并注意与对侧肢体相比较,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测足背动脉搏动,每2小时1次,共4次,并记录。特殊要求者每15分钟测1次,共8次。如出现穿刺部位膨隆、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为局部血肿压迫动脉;如出现置鞘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发白等征象,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

3.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局部麻醉造影后可多饮水(一般4h内>2000ml),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甜食、鸡蛋、豆浆等,防止便秘和胀气。

4.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造影后病人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症状为造影剂反应所致。由于患者术后严格卧床被动体位,可给予向患侧翻身60°,健侧翻身20°~30°,交替更换体位,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对侧下肢自由弯曲。对有腰背疼痛难忍的患者,给予按摩受压部位以减轻不适;对有下肢功能障碍者,术后应预防压疮的发生,受压部位经常按摩。

5.观察病人排尿情况,排尿困难者可选用腹部按摩、毛巾热敷、听流水声等方法,必要时给予导尿,同时询问患者有无腰酸、胀痛的症状,并观察尿色、尿量的变化,有无全身水肿等,准确记录出入量。

6.术后24~48h去除绷带,保留一块无菌纱布,保持局部干燥无菌,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及感染征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做好交接班,准确及时记录一般护理记录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