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相互间“比”地位高低的心理需求。对于不相识的人,即使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头衔来确定座次。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副总监一直耿耿于怀于自己头衔中的那个“副”字了。我恰好认识这么个人,他其实只是一个部门下的一条产品线的副总监。这个副总监一做就是三年,总监的位置一直空缺。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两个头衔为“主任”的年轻一点的同事。他和这两个年轻同事都在做着一些具体的业务,各有各的分工。有趣的是,在业务线上,这两位年轻同事并不向他汇报,而是与他一起向部门总的领导“部门总经理”汇报。在多次向部门总经理暗示自己能否升职为“总监”后,总经理依然不接话,于是他很郁闷。我问他:升总监会加薪吗?他说:肯定不会。所以他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尊重的需求:水平和我差不多的人都有了“总监”的头衔,单单我没有……
我的建议则是不如换位思考一下部门总经理的真实想法。可能性有二:一是他认为这条产品线并不一定需要总监一职;二是他并不觉得副总监能胜任总监一职。
这样就可以化郁闷为取舍。到底是为了“总监”的头衔跳到另一家不比这里好的公司呢,还是委屈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在这里直到熬成总监呢?
有的公司故意把汇报的条线搞得不明不白。明明公布了头衔的提升,却不公布汇报条线的改变。这其实是在试探你到底有多少能量,到底有多少野心。比如把头衔由“主任”提升为“副总监”后,有的“副总监”可以迅速履行起总监或代理总监的职责,而有的“副总监”则依旧是顶着“副总监”头衔的“主任”,甚至是顶着“副总监”头衔的业务员。当然,也有一些总经理就是喜欢手下的人永远是“业务员”,永远可以能上能下干第一线业务员的活儿,永远不以管理人员自居。碰到这样的总经理,若是显示出太强的管理才能,没准儿就到了和这家公司说拜拜的时刻。
还有乌龙升职的事。通常的升职是由分管主管发信告知全公司同事。有的人则是未经公示稀里糊涂地升了职。举个例子,某次会议上提了一下,当事人被口头告知了一下,工资也升了,但是始终没等到那个统发邮件。这只能说明一点:对这位同事的升职,各相关部门中高层的意见并不统一。既然让这个讨厌的人享了升职之实,那么就摆点乌龙恶心他一下,算是满足了反对者们的一点小私心吧。
最有趣的是有的部门里全是副总监和总监,干的却又都是业务员的基层活儿。这种事通常发生在一家业务稳定的好公司里,大家都不舍得离去;这也同样说明他们做的是一件好产品,能够一直在市场上笑傲江湖。至于头衔嘛,则纯粹是为了满足大家被社会尊重的需要:如果做了十年还是一个技术员,看上去不是很没长进吗?
殊不知,技术员和技术员之间有天壤之别。但这只有极少数业内人士才知道,其他的人并不知道。为了让更多不认识的人知道自己活得很好,为了杜绝势利眼们对自己的冷遇,虽然做的是同样的事,拿的是同样多的钱,头衔的升级还是可以带来社会地位升级的隐性福利。这大概是很多人没考虑到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