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而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如消化性溃疡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胃癌(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食管裂孔疝、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酗酒是重要的诱因)、也有消化道邻近器官,如胰腺、胆囊的炎症或肿瘤、胆道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恶性肿瘤(多数是大肠癌)、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缺血性肠炎、肠憩室、肠套叠及贝切特病等。
全身性疾病亦可造成消化道出血,比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尿毒症、严重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均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某些药物也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如阿司匹林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消化道出血主要的症状是呕血和便血,具体情况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出血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一般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300毫升,即可引起呕血,出血在10~100毫升时可产生黑粪。幽门上出血易致呕血,幽门以下出血易致黑粪。出血的严重性一方面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部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出血的速度更为重要。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可能因发生失血性休克而导致死亡。如出血量较大,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时,病人可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口渴、黑矇或晕厥;皮肤呈灰白、湿冷;睑结膜、甲床苍白,病人感到疲乏无力,进一步可出现精神委靡、烦躁不安,少尿或无尿,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昏迷。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低下,并常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病,虽出血量不大,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