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脾脏正常解剖与影像表现

脾脏正常解剖与影像表现

时间:2023-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脾实质呈低回声,分布均匀,强度稍低于正常肝组织。CT平扫脾实质多数情况下稍低于肝脏,少数情况下与肝密度相似。正常脾脏的大小变异大,个体脾脏大小的变化与年龄、营养状况、体位和血容量等有关。我国目前仍习惯沿用CT≤6个肋单元的判断标准。随着网状内皮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儿童脾脏的信号T1WI与肝实质相比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逐渐接近正常成人脾脏的信号。

一、脾脏正常解剖

脾脏属腹膜内脏器,呈新月状,有包膜,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固定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深面。正常情况下,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因体位不同而变化,一般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脏。脾脏分隔、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中央有脾门(splenichilum),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之处。脾静脉紧邻胰腺体尾部的后方(胰腺炎或胰腺癌,特别是尾部的炎症或肿瘤可直接累及脾脏,导致假性囊肿、梗死或转移),脾动脉位置稍高、常常纡曲。脏面与胃底、胰腺尾部、左肾和结肠左曲相邻。脾动脉入脾前已分成多支,从脾门入脾后成为小梁动脉与小梁静脉和淋巴管同行,再分为中央动脉进入白髓,再逐渐形成鞘毛细血管;鞘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血液由鞘毛细血管入脾索基质,再经脾血窦汇集入髓静脉,经小梁静脉后汇入脾静脉出脾脏。

脾脏主要由血管系统、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可引起非血液淋巴系统的肿瘤),占脾实质的75%;白髓占15%~20%。脾索由网状组织做支架,内有许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各种血细胞,脾索之间为血窦,二者相间分布形成红髓,由于通过红髓的血流流速的差异导致CT、MRI动态增强早期(毛细血管期或动脉期)呈斑点、片状不均匀强化,因此容易掩盖病变或出现假病变。白髓由B细胞和T细胞两个区组成,可产生淋巴,来源肿瘤。

二、脾脏正常影像表现

超声: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面稍呈半月形,轮廓清晰,表面光滑整齐,外缘呈外凸弧形,内缘中部稍内凹陷为脾门,可见数条管状无回声影主要为脾静脉(图3-1);有时可显示模糊而带搏动的较细小管状回声即脾动脉。彩色多普勒能准确显示脾动脉、静脉的血流及流速。正常脾实质呈低回声,分布均匀,强度稍低于正常肝组织。

CT平扫脾实质多数情况下稍低于肝脏,少数情况下与肝密度相似。CT值范围较大,一般30~70HU。注射CT对比剂后,动脉期(毛细血管期)脾实质呈高低不均匀显著增强(增强程度高于肝脏)、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匀增强(图3-2)。

图3-1 正常脾脏的US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图3-2 正常脾脏CT表现

正常脾实质T1WI呈不同程度的低信号(常常稍低于肝实质)、T2WI信号高于肝实质;注射Gd-DTPA或multihance后,屏气T1WI*增强方式与CT相似。动脉期(毛细血管期)脾实质呈高低不均匀显著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匀增强(图3-3,图3-4)。

正常脾脏的大小变异大,个体脾脏大小的变化与年龄、营养状况、体位和血容量等有关。我国目前仍习惯沿用CT≤6个肋单元的判断标准。国外近来提出成人正常脾脏大小介于100~250cm3,平均150cm3,最大体积≤470cm3

图3-3 正常脾脏MRI表现(3.0T)

注:A.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横轴面脾脏呈较均匀的高信号(箭头),信号强度高于肝脏、低于脑脊液;B、C和D.化学位移成像(窗宽、窗位相同的正反相位图像)和脂肪抑制FSPGRT1WI*脾脏(箭头)信号稍低于肝脏或与肝脏相似;E.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脾脏轻微增强(箭头);F~G.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中晚期脾脏显著不均匀增强(箭头);H.MRI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脾脏轻度增强(箭头)

图3-4 正常脾脏MRI表现(3.0T)

注:A.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横轴面脾脏呈较均匀的高信号(箭头),信号强度高于肝脏、低于脑脊液;B.FSPGRT1WI*脾脏(箭头)信号稍低于肝脏或与肝脏相似;C.脂肪抑制FSPGRT1WI*冠状面脾脏(箭头)信号与肝脏相似;D~E.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晚期脾脏不均匀显著增强(箭头);F~G.MRI动态增强扫描门静脉早、晚期脾脏中度均匀增强(箭头);H.MRI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脾脏轻度均匀增强(箭头)

脾脏动脉期的增强方式有3种,最常见的是匍行或弓状增强,主要见于正常的脾脏,亦见于一些炎性病变或肿瘤;第二种较常见的增强方式为显著均匀强化(16%),主要见于炎性病变或肿瘤、局灶脂肪肝和肝脏转氨酶异常等患者;第三种较少见的增强方式为显著低信号(5%),主要见于铁过载患者。

如采用经网状内皮系统介导的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SPIO(如:Resovist)后,正常脾脏T2WI的信号显著降低,病灶信号不变或变化小从而增加病灶与脾实质之间的差异,提高病变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新生儿至生后8个月,与肝实质相比,脾脏在T1WI呈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随着网状内皮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儿童脾脏的信号T1WI与肝实质相比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逐渐接近正常成人脾脏的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