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
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结构,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与咽相接,下端与胃贲门相连,有括约肌控制,胃液不易反流入食管。食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分别为食管的起始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和膈肌的食管裂孔处。成人食管长24~30cm,食管壁具有消化道典型的四层结构,从内向外分别为上皮覆盖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膈肌以下为间皮覆盖的浆膜层)。食管上皮为非角化鳞状上皮(食管的鳞状上皮与胃的柱状上皮交错移行,食管下段与贲门相连移行区称为Z带或Z线),而食管下末端部分衬覆的是胃的黏液柱状上皮。
CT和(或)MRI的T1WI、T2WI图像上,正常食管因腔内空气、食管周围脂肪及邻近气管衬托而清楚显示(图5-1),厚度通常<3~5mm。食管分颈、胸和腹腔三段,除腹腔段之外,余食管无浆膜覆盖,仅以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邻近组织相连,这是导致食管癌快速侵犯邻近组织的解剖因素。
二、胃
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是消化道最膨大部分,平均容量1~2L,大小与进食量或充盈程度、体形和年龄等有关。胃的主要功能有受纳食物和分泌胃液,还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胃分前后壁、大小弯和入、出口,临床上常将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此外,根据钡气双对比造影,可将胃分为钩型胃、角型胃和长胃。胃的位置因体形、体位和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而贲门(约第11胸椎水平)和幽门(约第1腰椎水平)的位置相对较固定。
图5-1 正常食管解剖
注:A~B.食管钡气双对比造影;C~D.CT平扫显示食管中下段(箭头),其内可见气体;E~F.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食管内含气体,壁规则、无增强(箭头),厚度<5mm;G~H.CT门静脉期食管壁规则、轻度至中度增强(箭头),厚度<5mm;I.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横轴面食管下段(箭头)呈稍高信号;J~K.FSPGRT1WI*和脂肪抑制FSPGRT1WI*食管下段(箭头)呈稍低信号,气体为显著低信号;L.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食管壁未见增强(箭头);M~N.MRI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食管壁规则、轻度增强(箭头),厚度<5mm
CT和(或)MRI的T1WI、T2WI图像上,正常胃壁在适当膨胀的情况下,厚度通常<5mm,但有两个区域厚度常常超过5mm,一是贲门,另一个是胃窦(图5-2)。一般情况下胃壁(局限性)厚度超过10mm应高度怀疑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三、小肠
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上端起自幽门、
图5-2 正常胃解剖
注:A~C.CT平扫胃贲门(箭头)、胃体和胃窦等厚度<10mm;D~F.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和G~I.CT门静脉期胃壁轻度至中度增强(箭头),厚度一般<10mm,贲门、胃窦部等厚度可>10mm,形态自然;J.CT延迟期贲门仍轻度增强(箭头);K~L.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横轴面显示贲门(箭头)、胃体和胃窦等(未充盈,厚度可>10mm);M~P.FSPGRT1WI*和脂肪抑制FSPGRT1WI*贲门(箭头)、胃体和胃窦等呈稍低信号、胃液为低信号,气体为显著低信号;Q~V.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胃壁规则、轻度至中度增强(箭头)下端接续盲肠,分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和回肠,在成人长5~7m,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脏器,并具有部分内分泌功能。十二指肠(大部分位于腹膜后)可进一步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空肠(主要位于左外腹腔)和回肠(主要位于右下腹腔)一起被肠系膜悬系于腹后壁,一般空肠占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回肠占远侧3/5。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1cm范围内可出现2~ 5cm自肠壁向外的囊状突起,称为Meckel室。
CT和(或)MRI的T2WI图像上,正常小肠呈羽毛状,肠管壁的厚度通常<3~4mm;T1WI小肠为稍低信号,有时候肠液呈稍高或高信号。注射CT、MRI对比剂后,小肠轻度增强,毛细血管期和延迟期强化的程度低于胃壁和胰腺(图5-3)。
图5-3 小肠、大肠正常解剖
注:A~B.正常小肠和升结肠钡气双对比造影表现;C.CT平扫显示部分小肠(箭头)充盈口服对比剂、升、降结肠(长箭头)未见对比剂,其内可见气体;D.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小肠和大肠壁规则、无增强,升结肠部分充盈口服对比剂(长箭头);E~F.CT门静脉期小肠和大肠壁规则、无或轻度增强(箭头)。G.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T2WI横轴面小肠(箭头)呈较均匀的稍高信号,升结肠(长箭头)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H~I.FSPGRT1WI*和脂肪抑制FSPGR T1WI*;小肠(箭头)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升结肠(长箭头)高低混杂信号;J~L.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小肠(箭头)和升结肠(长箭头)未见增强。M、N和O.FIESTA冠状面和屏气3DFSPGRT1WI*清楚显示升结肠(长箭头)、降结肠(短箭头)和小肠(箭头);P.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升结肠(长箭头)、降结肠(短箭头)和小肠(箭头)未见异常增强;Q~R.MRI门静脉期升结肠(长箭头)、降结肠(短箭头)和小肠(箭头)轻度增强
四、大肠
主要功能为重吸收水、维生素和电解质,分泌黏液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可进一步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m,围绕在空肠和回肠周围。盲肠和结肠具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三种特征性结构。盲肠位于右侧髂窝,回盲瓣水平以下,大部分被腹膜包被,多数情况下无系膜位置较固定。少数人盲肠与回肠末端具有共同的系膜,活动度大(称之为移动性盲肠)。个别人的盲肠可高达髂嵴以上、甚至肝下,亦可低至盆腔内。升结肠和降结肠位于腹膜后和肾前间隙,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活动度很小。横结肠起自结肠肝曲止于结肠脾曲,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乙状结肠在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呈“乙”字形弯曲,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直肠位于盆腔内,全长12~15cm,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两个弯曲。直肠内面有三个横襞(Houston瓣),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位于直肠左侧壁上;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较恒定,位于直肠右侧壁上;最下方的直肠横襞多位于直肠左侧壁上,有时此襞缺如。
CT和(或)MRI的T1WI、T2WI图像上,正常大肠呈连续袋状,膨胀状态下大肠壁的厚度通常<3mm;T1WI大肠液呈稍低、稍高或高信号。注射CT、MRI对比剂后,大肠壁无增强或轻度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