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医对贫血的认识

西医对贫血的认识

时间:2023-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及血细胞比容代表红细胞容量,反映贫血程度。因此,确定患者贫血并不构成完整的诊断,只是发现了疾病的一种现象,只有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贫血的原因,才能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低于正常值为贫血。贫血的病人血液红细胞容量减少,故携氧能力减低,导致组织、器官缺氧。此外,不同原因的贫血还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营养不良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可有周围神经炎和脊髓退行性变等表现。

1.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贫血是指人体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及血细胞比容代表红细胞容量,反映贫血程度。因此,确定患者贫血并不构成完整的诊断,只是发现了疾病的一种现象,只有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贫血的原因,才能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哪些指标反映贫血?

(1)血红蛋白:我国成人正常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00~15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2)血细胞比容:参考值:男性为0.42~0.49(42%~49%),女性为0.37~0.43(37%~43%),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3)红细胞数:参考值:男性为(4.0~5.5)×1012/L(400万~550万/mm3),女性为(3.5~5.0)×1012/L(350万~500万/mm3),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3.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正常血液中1克血红蛋白能携带1.34毫升氧。从而保证全身各脏器的正常功能。贫血的病人血液红细胞容量减少,故携氧能力减低,导致组织、器官缺氧。

4.机体对缺氧进行代偿和适应机制有哪些?

(1)贫血病人因红细胞减少,血液黏度减低和选择性的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为防止机体供氧量减少,心脏排血量增加,从而心率加速,循环速度加快。

(2)增加组织的灌注:贫血时血液供应重新分配,供血减少区域为皮肤组织和肾脏,故皮肤苍白,对缺氧敏感的心肌、脑和肌肉供血量增加。

(3)肺的代偿功能:贫血时呼吸加快、加深、呼吸增强,但这并不能使机体得到更多的氧,这可能是对组织缺氧的一种反应。

(4)红细胞生成亢进:除再生障碍性贫血外,贫血患者几乎都有红细胞生成亢进,且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也增加,一般红细胞生成素的释放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成反比。

(5)氧解离曲线右移:缓慢发生的贫血,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合成增加,2,3-DPG有与脱氧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低,促进HbO2解离曲线右移,使组织在氧分压降低的情况下能摄取更多的氧。

(6)Bohr效应:贫血时缺氧引起肌肉和其他组织无氧糖酵解,致乳酸产生堆积,因组织酸中毒,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低,氧的释放增多,结果使组织供氧改善。

5.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贫血病人由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出现乏力、心慌、气促、低热、食欲缺乏、大便不正常、水肿、泌尿系统症状等。此外,不同原因的贫血还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营养不良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可有周围神经炎和脊髓退行性变等表现。一些慢性溶血性贫血可有胆结石形成而常有右上腹痛。贫血症状的轻重,除与贫血严重程度有关外,还与贫血发生的速度有关,缓慢发生的贫血,即使血红蛋白很低,也不一定表现出严重症状,因其代偿功能逐渐建立;迅速发生的贫血,即使血红蛋白不很低,也可出现严重症状。

6.贫血如何分类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为急性贫血和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正常细胞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高低分为轻、中、重、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和增生不良性贫血等。诸种分类,虽对辅助诊断、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但均不反映贫血的本质,不能成为贫血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分类。目前公认的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分类仍然是病理机制和(或)病因分类。据此,贫血可分为如下几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即造血细胞、造血调节和造血原料,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例如,红细胞造血原料包括有蛋白、维生素B12、叶酸、铁元素等,任何原因造成这些原料缺乏,均可发生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主要是指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所致。前者如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蚕豆病、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后者如新生儿ABO溶血病,感染、灼伤、中毒等亦可破坏红细胞致溶血。溶血性贫血有一共同特点,即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体检时则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

(3)失血性贫血:根据失血速度又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如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或外伤出血如脾破裂等。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肛裂、钩虫病等,每次失血量虽不多,但日积月累,总量不少,亦可致贫血。根据失血量分轻、中、重度,根据失血的病因分先天和后天性出凝血性疾病。后天性出凝血性疾病又分原发性出凝血性疾病和继发性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道溃疡、肝病、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所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