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

时间:2024-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就是确立诊断。对于典型的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的准确性很高,尤其是MRI,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但是,尚有少部分非典型血管瘤,发病率虽低,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构成一定的难度,称为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大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改变紧密相关,例如出血、血栓形成、广泛的透明变性、液化坏死、纤维化等。血管瘤的另一诊断依据是,在各个时相上,血管瘤的强化均与主动脉一致。

(一)肝血管

肝血管瘤(hemangioma)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不同的人群中从1%至20%不等,女男比例为2∶1~7∶1。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由胚芽错构而成,是一种错构性肿瘤。

肿瘤以单发居多,外观呈紫红色,质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筛孔状,犹如海绵,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时间较长的血管瘤中可见新鲜或陈旧的机化血栓或瘢痕组织,偶见钙化,约2%。这种退行性变发展到最后,血管瘤形似纤维瘢痕,又称硬化性血管瘤。组织学上,海绵状血管瘤由衬以扁平内皮细胞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构成。血管瘤多无症状,且并发症极低,大多不需要手术切除。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就是确立诊断。对于典型的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的准确性很高,尤其是MRI,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典型的血管瘤US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回声肿块,可见后方回声增强。

2.CT

(1)平扫:血管瘤在平扫CT上呈低密度,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直径通常在4cm以上,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形或不规则形(图2-3-8)。

图2-3-8 肝右叶包膜下血管瘤
CT平扫呈稍低密度,内部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

(2)增强:血管瘤在增强CT扫描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可以跟其他非血管源性的肝脏肿瘤加以区分。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①平扫呈低密度;②早期病灶边缘强化,呈结节状;③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④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图2-3-9);⑤病灶增强的密度逐步减退,等密度充填的时间>3min;如符合其中3条可考虑血管瘤的诊断。

3.MRI MRI上血管瘤的特点为边界清楚的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图2-3-10),与脑脊液相似,称为灯泡征(lighting bulb sign)。注射GD-DTPA后扫描诊断的特异性升高。GD-DTPA增强的方式与CT上的碘造影剂相似。结合SE序列的T2WI与GD-DTPA增强的T1W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高达98%和99%。

4.核医学 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对于血管瘤的敏感性较高。早期表现为活性下降,晚期则活性升高。

图2-3-9 左外叶肝血管瘤
A.平扫CT左外叶椭圆形低病灶;B.动脉相CT肿瘤周边结节状强化;C.门脉相CT造影剂逐渐向中心充填;D延迟相肿瘤大部分充填,中心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

5.血管造影 典型的血管瘤在血管造影时具有“早进晚出”的特点。

【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 一般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可为阳性。CT平扫为低密度病灶,增强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早期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退出较快。往往在病灶周围可见一低密度假包膜影。这与血管瘤较容易鉴别,但有时原发性肝癌表现可以不典型,早期可以明显强化,但门脉期退出不明显,此时与血管瘤往往不易鉴别,若增强时见强化病灶超出原平扫低密度灶范围,则可以考虑为血管瘤,这与其病理机制相关,即前面所提到的瘤周肝组织中扩大的血窦与瘤体管腔相同有关,当快速注射造影剂后,腔隙内的造影剂充填与瘤体周围的团片状强化同步。而这在原发性肝癌中从未见到。

图2-3-10 肝右叶血管瘤
A.T1WI肝右叶后段椭圆形低信号病灶;B.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缘不规则;C.动脉相肿瘤周边结节性强化;D.延迟相肿瘤大部分充填,信号明显高于肝实质

2.肝转移癌 少数转移癌为富血供者呈快速强化易与血管瘤鉴别。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此点可以与血管瘤鉴别。但若血管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机化时,门脉期中心可以一直保持低密度或低信号,此时就需要仔细分析其他征象以鉴别。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3.肝腺瘤 多见于女性,或与长期服用避孕药有关。平扫为低密度灶,增强见动脉期、实质期的强化,周围常可见包膜影,有时中央也可见低密度瘢痕,但增强时无强化。而且腺瘤强化程度常不及血管瘤明显。

4.肝脓肿 一般病变周围界限不清、模糊,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晕环,典型的病变周围强化,病变内气体存在。需结合临床表现分析。

5.FNH 平扫为低密度,无明显包膜,增强动脉期、门脉早期迅速均匀显著强化,门脉晚期、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中心可有瘢痕组织形成,延迟扫描可见强化。该病与血管瘤鉴别有时较困难,但仔细分析其强化过程,可发现两者的强化进程不同。血管瘤从动脉期至平衡期强化呈逐渐浓聚改变,延时扫描时常可以完全充填,与肝实质密度相同,呈等密度改变。而FNH则是动脉期明显快速强化,至延迟扫描消退呈等密度。

(二)非典型血管瘤

具有典型表现的血管瘤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尚有少部分非典型血管瘤,发病率虽低,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构成一定的难度,称为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包括巨大血管瘤、小血管瘤、合并钙化的血管瘤以及透明变性血管瘤。

1.大血管瘤 直径>6~12cm的血管瘤,称为大血管瘤,有时可累及全肝形成弥漫型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的低密度病灶,中心的更低密度区很显著。增强早期可见边缘结节状强化。静脉相和延迟相仍呈向心性强化,但始终无法完全充填(图2-3-11)。

大血管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学改变紧密相关,例如出血、血栓形成、广泛的透明变性、液化坏死、纤维化等。中心的裂隙状区可能为囊变液化区,内部的间隔可能为边界不清的细胞纤维组织。总体来说,大血管瘤在MR扫描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中心可见裂隙状更低信号区,有时可见低信号的纤维间隔。T2WI为高信号的肿块内部可见裂隙状更高信号区以及低信号纤维间隔。增强的表现与CT相似,裂隙状区与纤维间隔不强化(图2-3-12)。

图2-3-11 肝右叶巨大血管瘤
A.肝脏CT平扫,肝右叶后下段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B.动脉相,肿瘤周边斑片状强化;C.门脉相,肿瘤内部大片强化,不均匀;D.肿瘤绝大部分均匀充填,残存小斑片状低密度区

2.小血管瘤 直径小于1cm的血管瘤,占全部血管瘤的16%左右。CT和MRI表现为特殊的强化类型,在动脉相即迅速均匀强化(图2-3-13),这种表现与其他富血供肿瘤难以鉴别。T2WI可能有帮助,但是某些富血供转移瘤如胰岛细胞瘤在T2WI也呈高信号。准确的诊断依赖于延迟相CT或MRI,此相上血管瘤仍呈高密度或高信号,而富血供转移则不然。血管瘤的另一诊断依据是,在各个时相上,血管瘤的强化均与主动脉一致。

图2-3-12 肝脏巨大血管瘤
A.肝横轴位T1WI(TR/TE=500/15),肝右叶及左内叶巨大占位,呈不均匀低信号,边缘不整,左外叶另可见一类圆形病灶;B.同一层面,T2WI(3090/96),病变呈高信号,其内多发线状低信号;C、D.为动态增强扫描GRE(120/2)C.25s,病变的周边可见结节状的强化;D.210s,病灶大部分充填,强化不均匀,中心可见大片不规则低信号区,尚未完全强化;左外叶的小病灶已经完全充填

3.合并钙化和透明变性的血管瘤 肝血管瘤很少发生钙化。仅有2%左右可见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系血窦内静脉石或血管钙化所致;血管瘤透明变性更为少见,代表血管瘤变性的晚期阶段。发生透明变性的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也随之改变,在没有组织学检查前很难诊断。没有变性的血管瘤在T2WI呈明显高信号,而透明变性的血管瘤则呈轻微高信号。另外,透明变性血管瘤动态CT早期强化不明显,晚期可见边缘的轻微强化。MRI表现难以鉴别透明变性血管瘤和恶性肝肿瘤。

图2-3-13 小血管瘤
A.肝脏平扫CT,肝右叶S8段可见小低密度影,边缘模糊,直径约6mm;B.同一层面动脉相,病灶明显强化,周围干组织楔形强化,形成动门脉瘘(APS),左叶可见2个小囊肿,无强化;C.门脉相,病灶持续强化,周围的肝组织强化消退

(三)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

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infantile hemangioendothelioma)好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良性肝脏肿瘤,有自限性倾向,但它的生长过程具有侵袭性。可出现腹部膨隆、明显的肝大和消化道的压迫症状。部分患儿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这是由于巨大的肿瘤内存在动静脉瘘,致短期内回心血量明显增加所致。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肿瘤表现为巨大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呈低回声。肿瘤的边缘可见纡曲扩张的供血血管。

2.CT 平扫为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15%的病例可见。注射造影剂后,肿瘤的强化类型与血管瘤相似。较大的单发病灶早期呈边缘性强化,并逐渐向中心推进,延迟扫描肿瘤的中心可完全或不完全填充。

3.MRI 扫描的表现取决于肿瘤有无出血和梗死。T1WI呈低信号,较血管瘤为低,T2WI高信号,信号强度与血管瘤相似或略低(图2-3-14)。

图2-3-14 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
A.冠状面SE T1WI,肝左叶巨大占位,分叶状低信号,其内散在点状高信号;B.横断面FSE T2WI,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其内多发血管流空信号

【鉴别诊断】

1.肝母细胞瘤 两者均好发于小儿,表现为肝脏的实质性肿瘤。但仔细分析两者有很大的差别。①发病年龄: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好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肝母细胞瘤很少见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②AFP,肝母细胞瘤患儿血清AFP多明显升高,而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AFP水平则为正常或仅轻度升高;③肝母细胞瘤可以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瘤则不侵犯静脉,其边缘可见纡曲扩张的静脉血管,为缺乏弹力层的幼稚血管;④动态增强扫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呈向心性的渐进性强化;而肝母细胞瘤的则与HCC相似,为早期的快速强化。

2.间叶性错构瘤 好发于2岁左右的儿童,多为囊实混合性肿瘤,很少表现为实质性肿瘤。AFP一般不升高。

3.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 这种转移瘤可能与多中心的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混淆。应注意观察肾上腺,明确有无原发病灶,并结合血生化检查不难确诊。

(四)间叶性错构瘤

肝间叶性错构瘤好发于2岁左右的幼儿,占儿童期肝肿瘤的8%。男多于女;从新生儿到10岁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15个月。肿块往往很大,呈进行性生长。疼痛、腹部膨隆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1.B超 除清楚显示肝内单个或多个液性暗区,部分呈多房性囊实混合回声。肿块有高回声分隔,肿块边缘有包膜或分界清。

2.CT 对肝脏错构瘤的诊断较可靠。平扫时为边界清楚的较大的低密度病灶,无钙化,内呈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类圆形,囊壁光整(图2-3-15)。囊内可有分隔,其内液体密度CT值不一定相等。CT有时可见低密度的囊中有更低密度的囊(囊中囊)。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强化。也有的病例在CT上表现为无血管有包膜的囊性或实性肿块。

3.MRI 主要表现囊实混合型病灶,囊壁边缘光整,信号均匀,在T1WI上为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上为均匀高信号。肿物内未见钙化或骨化的信号。

图2-3-15 间叶性错构瘤
男性患儿,25个月;CT平扫肝左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内部密度不均

【鉴别诊断】

1.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 当肿瘤主要表现为实质性病灶时应与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鉴别。因这两者均有AFP显著升高,因此鉴别不难。间叶性错构瘤也可以实性为主,但病灶内有多个囊,无钙化,AFP阴性。

2.恶性间叶瘤 肿瘤以囊性病灶时,应与恶性间叶瘤鉴别,后者多为巨大单囊,囊壁有结节或条块状软组织信号突起,而间叶性错构瘤则为多囊,囊壁光整,囊内信号可不一致。

3.血管内皮瘤 囊性成分较多的间叶错构瘤呈长T1长T2信号,与血管源性肿瘤容易混淆。此时可进行GdDTPA增强扫描,T1WI上病灶周边明显强化,且随着造影剂向内渗透,强化向病灶中心发展,低信号区的范围缩小直至消失,则考虑血管内皮瘤。

(五)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以中、青年女性常见,大多数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肿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3种成分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病理形态学改变类似肾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特定的部位和多样的形态学表现,容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或炎性假瘤等而造成误治。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于含有脂肪组织的比例不同而回声差异较大,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或不均质强回声伴低回声肿块。少数HAML由于脂肪含量小于5%,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HAML血供丰富。US表现特异性较差,不易将HAML与血管瘤、肝腺瘤、含脂肪的肝癌和强回声转移瘤等鉴别。

2.CT 平扫表现差异很大,从脂肪样低密度、不均匀性低密度至软组织密度,偶尔肿瘤出血、钙化表现为高密度。典型的HAML 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伴局灶或弥漫性分布的脂肪样更低密度灶(CT值<-20Hu),部分肿瘤可见假包膜。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中度或明显增强,门脉期:中度或轻度强化,延迟期轻度或明显强化;少数HAML表现为少血供无强化的肿块。薄层扫描和像素CT值的测量有助于发现脂肪组织,CT显示脂肪组织和对HAML的定性能力优于US。

3.MRI 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楚含脂肪和血管的肿块,T1WI以低信号为主,伴局灶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伴斑点状低信号,用脂肪抑制技术后高信号消失;T2WI肿块呈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肿瘤血管呈网状、结节状或线管状结构。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增强或轻度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轻度或明显增强。对具有MRI典型表现的HAML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少数HAML缺乏特征性,MRI易将其误诊为肝癌、肝腺瘤和局灶结节性增生等,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有助于肿块内少量和微量脂肪组织的检出。

【鉴别诊断】

1.肝癌 肝癌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发生在肝炎和肝硬化的基础上,当肝癌出现脂肪变性时,可呈局灶或弥漫性分布,CT、MRI平扫与HAML表现很相似,大多数情况下动态增强扫描能将肝癌与HAML鉴别,肝癌增强程度明显低于HAML。无肝炎病史和肝硬化背景有利于HAML的诊断。

2.肝转移瘤 主要是恶性畸胎瘤和脂肪肉瘤的肝转移,其CT、MRI表现有时与HAML相似,病史有助于肝转移瘤与HAML的鉴别。

3.肝腺瘤 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与口服避孕药有关,亦可发于口服类固醇类药物的男性,出血及坏死常见,CT、MRI表现并无特异性,病史可帮助鉴别诊断,出血和坏死有助于腺瘤的诊断。

4.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是肝脏少见的良性病变,主要见于青年女性,多单发,可多发,中心或偏心可有纤维瘢痕。当FNH发生脂肪变性或出血时,MRI扫描与HAML相似,鉴别诊断主要在于大部分FNH无包膜,中心可见纤维瘢痕组织。综合应用US、CT和MRI能显示HAML中的脂肪成分和血管,大多数情况下诊断并不困难。当影像难以显示HAML特征性表现,与其他肿瘤鉴别困难时,可依靠超声引导下活检以帮助确诊。

(六)肝脂肪瘤

由脂肪细胞构成的肝良性肿瘤称肝脂肪瘤。包括单纯型脂肪瘤、复合型血管脂肪瘤(含血管成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平滑肌成分)及髓性脂肪瘤(具造血功能)。该病发病无男女差异;发病年龄24~70岁。约1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患者同时患肝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肝脂肪瘤;多为孤立性结节性肿物,肿瘤边界清楚,圆形,无包膜,直径1~20cm。肿瘤多发生于无肝硬化的肝脏,但有些患者可合并肝硬化。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肝脂肪瘤在超声扫描时表现为类圆形的结节,其内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区,与血管瘤相似。

2.CT 脂肪瘤在CT上的表现具有特异性,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肿块,其内CT值为负值,可<90Hu,是肝内所有肿块中密度最低的。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

3.MRI 脂肪瘤在MRI上表现为特殊的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的肿块,信号变化与皮下和腹膜后脂肪相似。采用脂肪抑制系列成像肿瘤的信号可被抑制下来。

【鉴别诊断】

1.肝内含脂肪的肿瘤 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腺瘤,这两者在增强扫描时均可表现出强化,可与脂肪瘤鉴别。

2.脂肪肉瘤 分化好的脂肪肉瘤与脂肪瘤鉴别困难。但脂肪肉瘤的CT值较脂肪瘤高,且可见条索状、斑片状的强化。

3.局灶性脂肪肝和假性脂肪瘤 表现为肝内孤立的局灶性脂肪浸润,其内可见正常的肝脏血管走行,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4.血肿 肝内的血肿在MRI上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需要与脂肪瘤鉴别。脂肪抑制成像能使脂肪瘤的信号发生显著改变而血肿则不会。

(七)肝平滑肌瘤

肝平滑肌瘤极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无明确的腹部症状。肿瘤多为孤立性,边界清楚。

影像学表现罕见报道。肝平滑肌瘤要与肝的孤立性纤维瘤、炎性假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和转移性平滑肌肉瘤鉴别。

(八)肝纤维瘤

纤维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构成,纤维间含有纤维细胞。常见于四肢及躯干的皮下。肝脏纤维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肿瘤大小不一,小者于肝脏表面可见乳白色隆起,质地坚硬,有包膜。大者肿瘤直径可达20~30cm,导致肝脏变形不规则,肿瘤生长缓慢,巨大肿块压迫周围器官可引起腹部胀大和腹痛。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表现为不均匀回声肿物,肿块内散在众多小囊肿,中间隔较厚实质性组织,其内可出血、钙化,表现为肿瘤内强回声光点光团。

2.CT和MRI 报道很少,为非特异性的肝内实质性肿块,CT扫描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可出血、坏死、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可见明显强化。MRI上肿块的T1时间和T2时间均较肝癌长,信号与脾脏相似。

【鉴别诊断】

纤维瘤表现为巨大的肝实质性肿块,需要与肝癌进行鉴别。纤维瘤不合并肝硬化,且不侵犯血管,在肝内呈膨胀性生长,且不侵犯血管,AFP也无显著升高,可与肝癌鉴别,但准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九)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又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炎症后肿瘤,是一种以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增生的组织形成肿瘤样团块,故名炎性肿瘤。肿瘤表现为肝内无包膜的局限性肿块,镜下由各种炎性细胞、纤维组织、巨噬细胞、短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数量不等的肝实质成分如肝细胞岛、胆管、静脉等组成。

肝脏炎性假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作者认为可能与免疫和感染有关。包括各种肝内血管病变引起肝组织梗死后的病理改变以及脓肿后期胆汁外渗进入肝实质,引起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增生反应所形成。病理上分为浆细胞肉芽肿型、血管炎型、黄色肉芽肿型、坏死型和硬化型等。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炎性假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肿块,其内回声混杂,可合并出血坏死。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肝细胞癌混淆。

2.CT 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内部均匀或混杂,边界清晰,增强后延迟扫描见病灶大部分均匀或边缘部相对明显的强化,是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三时相CT增强扫描在动脉期病灶无早期强化,是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境界较平扫清晰,并能见到周边轻到中度环状强化,环状带宽窄不一。病灶的中心有时可见强化(图2-3-16)。

3.MRI 病灶在T1WI上多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多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少数为稍高信号,部分边缘欠清,有时信号不均匀,可见其中小点片或条索状纤维组织样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由于肝脏炎性假瘤缺少肝动脉供血,故在动脉期时无强化。门静脉期尤其延迟扫描病灶均有强化,其强化表现有多种类型。以边缘强化为主,有些病灶周围强化后与肝实质成为等信号,而有病灶缩小感,但信号始终不能变为与肝实质完全相等(图2-3-17)。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 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T2WI信号多偏高,病灶内无纤维分隔。动脉期强化明显,而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信号下降,退出快,门静脉内有癌栓,较易鉴别。但与部分少血供的小肝癌及不典型的纤维板层型肝癌较难鉴别,必要时行穿刺活检。

2.转移性肝癌 多为门静脉供血,动脉期多为少血供病灶,门静期亦可边缘强化,但其多为多发病灶,具有原发灶病史,典型病灶为“牛眼征”表现,瘤周水肿明显,T2WI信号增高。

3.胆管细胞癌 为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亚型,可早期强化,且多可延迟强化与炎性假瘤有类似特征,但其多位于肝左叶,且多<5cm,病灶内或周边常见到扩张的胆管,T2WI多为不均匀高信号,以资鉴别。

图2-3-16 肝右叶炎性假瘤
A.肝脏平扫CT,肝右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C.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周围的肝组织强化消退

图2-3-17 肝脏炎性假瘤
A.SE T1WI,肝左叶S4段包膜下低信号影,边界不清;B.FSE T2WI,病灶呈高信号,椭圆形,周边可见轻微的水肿带环绕;C.动脉期,GRE病灶未见明确强化;D.门脉期,病灶环形强化,中心可见点状强化,病灶较T2WI所示略有缩小

4.局灶性结节增生 T1WI、T2WI多为等信号,亦可为稍低或相对高信号,常见病灶内中心瘢痕,向四周构成放射状分隔且其瘢痕组织中含有血管,扩张的胆管和炎症细胞,呈现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而其他病变瘢痕组织T2WI为低信号。

5.肝腺瘤 青年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有关,多包膜,无纤维分隔,易合并出血,不同血肿时期表现出不同MRI信号。

(十)肝黏液瘤

肝黏液瘤可发生于儿童或成年人。常单发,体积较大,有纤维包膜。有的肿瘤几乎占据整个肝叶。瘤组织内含水肿性黏液基质,无上皮性结构。罕见影像学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