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国内比较少见,占胆囊切除标本的2%~8%,但至今尚无精确的统计,胆囊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在病理上表现各异,分类也不相同,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多数作者把胆囊良性上皮腺瘤和胆囊间叶组织良性肿瘤归类于胆囊真性肿瘤,而把胆囊息肉和增生性病变归为胆囊瘤样改变,鉴于这类病变大多数自胆囊壁向腔内隆起呈息肉状或乳头状生长,在影像学上表现极为相似,故临床上常统称为胆囊息肉或息肉样病变。
无论何种影像检查,除可发现胆囊局部增厚或息肉样突起外均无特征性表现。
在鉴别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一)上皮组织源性胆囊良性肿瘤
主要指胆囊良性上皮性腺瘤,以胆囊乳头状腺瘤较为常见,通常体积小,直径不超过1cm,常为多发性,以胆囊颈部或底部多见,多发的乳头状瘤有时聚集成丛,形成较大肿块,镜下见腺瘤呈树枝状分支样结构,表面覆以柱状上皮细胞,并可见少数淋巴细胞浸润。胆囊单纯性腺瘤(息肉状腺瘤)较少见,多椭圆形的黏膜隆起,偶带蒂,镜下见腺腔样结构,无杯状细胞,分泌黏液,由密集的、衬以柱状细胞的腺泡构成,偶尔间质多时呈纤维腺瘤的构象,这两种腺瘤结构有时可混合发生,当腺瘤间质内出现群集的泡沫细胞时,易误诊为胆固醇性息肉、乳头状腺瘤或合并胆囊结石的乳头状瘤,较易发生癌变。胆囊肌腺瘤极少见,为增生过多的肌腺形成结节,切面呈蜂窝状腺样结构,杂以平滑肌纤维,从病理结构上与局限型腺肌增生症的鉴别是无扩大的罗-阿窦形成(图3-3-7)。
(二)间叶组织源性胆囊良性肿瘤
可有纤维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黏液腺瘤等,其组织结构与发生在其他部位的本肿瘤相同,亦可发生肉瘤,但均极为罕见。
图3-3-7 胆囊息肉状腺瘤影像学表现
A.超声示胆囊内稍高回声的椭圆形肿物;B.MRI T1WI,C.T2WI,见胆囊内低信号的肿物影
(三)胆囊瘤样改变
主要指胆囊息肉,以胆固醇性息肉为多见,多发较常见,大小为2~4mm,常有蒂与黏膜相连,触之易脱落,其特征是胆囊黏膜面上有淡黄色小结节状突起,镜检见黏膜固有层内大量泡沫细胞积聚,突出表面覆盖有柱状上皮,常伴发结石形成。常见有炎性息肉与混合性息肉。炎性息肉可多发或单发,表面光滑,5~8mm大小,镜下见新生的毛细血管或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表面覆以增生的腺上皮。混合性息肉则常表面覆以单层上皮,间质内有炎性息肉成分,又有许多泡沫细胞,混有胆固醇与炎性两种以上病理性质的息肉(图3-3-8)。
图3-3-8 超声示胆囊内高回声的息肉
有人把胆囊增生性疾病列入瘤样病变,在本章第六节中有专门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