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状体按植入后光学部分所在位置可以分为前房型、后房型两种,目前常用的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按照人工晶状体材料可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硅凝胶、羟乙基甲基丙烯酸(HEMA)、丙烯酸酯等:按其制造工艺可分为切削、注塑成型、或模压成型。其襻可分为尼龙材料、聚丙烯材料,以及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单片人工晶状体等。
PMMA是最先用于制造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也是较为理想的材料,性能稳定,有较高的抗老化和抗环境变化特性,抗酸、碱、盐和有机溶剂,用它制成的硬性人工晶状体在临床上广为使用。但PMMA不耐热,弹性有限,不能制造适应小切口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
硅凝胶作为软性人工晶状体的主要材料之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硅凝胶可进行高压或煮沸消毒;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弹性,因此可以折叠。但硅凝胶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极易产生静电,吸附空气中的微粒及眼内新陈代谢产物,影响其透明度和透光率。一般在慢性葡萄膜炎、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和合并眼后节病变时,应谨慎选用。
水凝胶是亲水性丙烯酸酯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吸水性,充分吸水后质柔韧透明;脱水状态时,质硬,半透明,因此是可作为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但已有临床报告称水凝胶人工晶状体术后可发生混浊,并有证据说明混浊主要与钙沉着有关,即所谓的“毒性晶状体综合征”或钙化,临床上应用已日趋减少。
疏水性丙烯酸酯是苯乙基丙烯酸酯和苯乙基丙烯酸甲酯的多聚物,属于PMMA系列。屈光指数高,相同屈光度的人工晶状体较其他材料薄;折叠时可控性好,展开时比较缓慢;具有良好的光学通透性和机械稳定性;表面黏性较大,使晶状体更易黏附于囊袋内,后发障发生率也低。其生物相容性较高,置入葡萄膜炎、青光眼、糖尿病病人眼内更安全。目前Alcon公司生产的Acrysof人工晶状体采用此材料,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亲水性丙烯酸酯是将甲基丙烯酸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化学交联共聚结合而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既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又有良好的弹性和亲水性,柔软、折叠时不易产生划痕,目前有多家公司利用此材料生产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并在临床上普遍应用。
为了减少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后诸如后发障等并发症,又采用了人工晶状体表面修饰技术。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肝素表面修饰,它使血小板、粒细胞、巨噬细胞黏附性降低,纤维细胞合成减少,减轻了术后早期眼内炎症,也可减少色素的沉积,后发障发生率低,可被置入于葡萄膜炎、青光眼、外伤和儿童病人眼内;对硅油黏附性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人也可选用。临床应用揭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效果优于普通人工晶状体。
尽管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多可吸收紫外线,但不遮挡蓝光,置入后病人可有眩光、蓝视,病人感觉术眼视物发蓝、明亮刺眼,而相比之下未手术的健眼视物发黄、发暗,很不舒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而且有报道置入常规人工晶状体后,老年黄斑变性机会增加,这可能与蓝光长时间刺激视网膜损伤色素上皮有关。在人工晶状体中渗入黄色染料可制成防蓝光晶状体,使用了这种人工晶状体术后可以消除蓝视、眩光的不适,视觉更接近于自然。
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置入后有时具有类似调节的作用,但程度很有限,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此人们又研究开发了能够同时改善病人远近视力的新型晶状体。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从1987年10月开始在欧美国家临床应用,之后不断改进,目前在我国国内也多有应用,应用较多为ARRAY可折叠式MIO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