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午流注针法的由来

子午流注针法的由来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子午流注针法”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人体气血流注的盛衰情况,是决定时间针法的首要条件。嗣后,有西晋时期的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金代的何若愚著有《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著有《子午流注》、《针经指南》等;明代的徐凤著有《针灸大全》,杨继洲著有《针灸大成》。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也相继发表了有关子午流注针法的学术论文,为时间针法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子午流注针法”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如《灵枢·官能》中说:“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可见古人针刺治病就已经注意到,必须首先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需要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如果能够了解到天时的宜忌,然后再决定施行针刺。这就是“因时制宜”时间针法的开端。又如《灵枢·五禁》中说:“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以上更具体地提到,如果逢到甲乙、丙丁等日时不能针刺的部位,体现了时间针法的治疗法则。

人体气血流注的盛衰情况,是决定时间针法的首要条件。这在《黄帝内经》中,早有精辟论述。如《灵枢·逆顺》中说:“‘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可见人体气血的逆、顺、盛、衰和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及阴阳、四时、五行的演变规律是相应的,所以施行针刺之法必须注意天人相应之时机。

继《黄帝内经》之后,秦越人在《难经》中更有发挥,补充并完善了《黄帝内经》中的内容和理论。如《难经》中,从“第六十二难”至“第六十八难”中,陈述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命名意义、脏腑归属及如何配合十天干及其每一个穴位的阴阳五行属性等。

嗣后,有西晋时期的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金代的何若愚著有《子午流注针经》,窦汉卿著有《子午流注》、《针经指南》等;明代的徐凤著有《针灸大全》,杨继洲著有《针灸大成》。以上各家对于中国针灸学以及时间针法均有卓著的贡献。对于子午流注的研究与发展,以清代之前最为突出,清朝以后至解放初期,几乎陷于瘫痪的状态,濒临失传。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的针灸学术又获新生。解放初期(1951年3月)朱琏同志编写的《新针灸学》,书中内容虽然没有论及子午流注,但是此书的问世为新中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也相继发表了有关子午流注针法的学术论文,为时间针法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