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体经络学说

人体经络学说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络学说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针灸疗法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针灸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远隔病灶的部位上取穴,通过针刺手法,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根据气血在经脉中流注的时间及盛衰情况,因时取穴进行针刺,这就是“时间针法”。由此可见,经络学说为“时间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外、妇、针灸等科必须熟悉和掌握的理论基础,在针灸学科中尤为重要。如《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有手经、足经和阴经、阳经之分。根据各条经脉的走向,把十二经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它们各自的循行方向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表1-4)。

表1-4 十二经循行方向简表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此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如《素问·举痛论》中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相互“络属”的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关系,与十二正经有别,故称为“奇经”。奇经共有八条经脉,所以称作“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以由奇经给予补充。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联系较为密切,这对奇经的生理、病理均具有一定意义(有关奇经八脉的内容,在第二章灵龟八法中有详细论述)。

经络学说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针灸疗法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针灸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远隔病灶的部位上取穴,通过针刺手法,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为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运行是循时有序的,并根据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流注一经,如寅时起流注肺经、卯时流注大肠经、辰时流注胃经、巳时流注脾经、午时流注心经、未时流注小肠经、申时流注膀胱经、酉时流注肾经、戌时流注心包经、亥时流注三焦经、子时流注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周而复始。所以,根据气血在经脉中流注的时间及盛衰情况,因时取穴进行针刺,这就是“时间针法”。如《灵枢·本输》中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五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又如《灵枢·小针解》中说:“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由此可见,经络学说为“时间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学习针灸疗法,必须首先精通经络,学好经络(表1-5)。

《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未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表1-5 地支与脏腑经脉配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