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重点难点问题,事关改革成败,因此备受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在总结多年持续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逐步完善和成熟,其中“转企改制”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主要路径和中心环节。2009年以来,中宣部、文化部先后下发枟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枠和枟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枠等改革文件,明确了改革工作进程。在上述改革文件推动下,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全面铺开、快速推进阶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文化系统201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其中,转企改制61%,撤销20%,划转19%,杂技、话剧、歌舞类院团基本实现全行业转企改制。[7]从全国范围看,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形成。[8]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激发文艺表演团体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把演艺业的市场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体制机制建设好,把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让改革的过程成为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过程,[9]从而促进我国演艺业大发展大繁荣。鉴于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已经成为行业主体构成部分,充分了解和把握当前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对策建议,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后顺利过渡及文艺表演团体竞争力提升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立足当前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实际,结合调研工作需求,课题组以浙江省级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为主要调研对象,力求做到调研工作既有代表性又有可信度。浙江不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还是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改革成绩可圈可点,特别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从目前改革发展现状分析,浙江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在推进改革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改革路径和方法,对行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基于这一因素,本项目调研工作对象聚焦于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浙江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力求通过全面调研和细致分析,深度解剖改革个案的经验与不足。在调研工作中,除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外,课题组还于2013—2014年对已经转企改制的3家省级文艺表演团体——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公司管理层、演员、演奏员、舞美技术人员、演出营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走访座谈,力求掌握一手资料。在调研活动中,针对演职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实际回收345份,回收率90畅8%,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94畅8%。本次调研活动重点针对演职人员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包括对转企改制的态度、文艺表演团体运营机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艺术创作演出机制等方面,数据分析工具SPSS 17畅0(见表3-3)。
表3-3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基本信息
二、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现状与问题
1.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改革模式调研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演职人员支持转企改制工作,特别是青年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工作态度非常坚定,但也有部分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改革还存在重重疑惑。演职人员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的态度是本次调研活动的重点问题,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从演职人员数量上分析,支持转企改制的演职人员占比45畅0%,非常支持转企改制演职人员占比10畅4%,两者合计55畅4%。从演职人员年龄层次上分析,支持和非常支持转企改制的演职人员中40岁以下占比85畅5%,中青年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工作持肯定态度。从演职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角度分析,支持和非常支持转企改制的演职人员中,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比84畅3%。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演职人员支持转企改制工作,特别是年龄30岁以下、初中级技术职称的青年演职人员成为支持改革的中坚力量,为转企改制后文艺表演团体持续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为主要改革路径态度不明确的演职人员也占了一定比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7畅2%被调研人员对转企改制工作持不明确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说明仍有部分演职人员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这一改革路径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清晰、不明确。在课题组走访调研过程中,有部分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这一改革路径提出质疑:“改革的核心、目的不明确,改革是为钱?为社会效益?为文化事业?还是为单位人员提供更好的收入?到底为谁改革?”,“我不知道改革是为了谁,是让我们员工有更好的未来还是几十年工作下来得的更差的结果。”这些疑惑均表明仍有部分员工对转企改制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保障措施认识不充分、不到位,甚至存在误解,这必然会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不论是文化主管部门还是文艺表演团体经营管理层,还有必要对改革的目的、意义、相关保障措施加强宣传、解释工作,来获得更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见表3-4、表3-5、表3-6)。
表3-4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的态度
表3-5 不同年龄段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的态度单位:人
表3-6 不同职称的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的态度单位:人
转企改制的具体实施措施是演职人员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调研我们集中在当时争论非常激烈的改革路径之一——即通过股份制改革进行转企改制模式态度的调研上。对这一问题的调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演职人员参股问题、民营资本参股问题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演职人员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是支持演职人员参股的比率为45畅9%,非常支持演职人员参股的比率为14畅1%,两者合计60畅0%,反对和非常反对演职人员参股比率分别为6畅1%和3畅4%,合计9畅5%,态度不明确者占比29畅7%。由此可以看出,真正反对以股份制模式进行改革的演职人员所占比例比较小,反倒是态度不确定者数量较大。二是在对待是否支持民营资本参股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问题上分歧较大,支持和非常支持者占比分别为30畅3%和19畅9%,合计50畅2%,态度不明确者占比36畅1%,持反对和很反对态度者也占到了12畅2%。尽管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相关政策中,国家明确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到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进程,但从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职人员调研来看,民营资本进入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还是新鲜事物,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还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试点、稳步推进。三是从年龄层次上分析演职人员对股份制的改革意见,在支持股份制改革人员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达到89畅4%,中青年演职人员是支持股份制改革的中坚力量,这可以预见对股份制改革的接纳程度会逐步扩大,这也是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方向之一(见表3-7、表3-8、表3-9)。
尽管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以“转企改制”的改革路径推进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引起诸多问题和广泛讨论,但从实际调研数据分析看,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特别是青年演职人员大多数能够接受并切实积极参与到改革工作进程中,真正反对改革工作的毕竟属于少数。还有较大一部分演职人员处于观望和疑惑状态,这需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予以宣传和解释,特别是以发展成果和成绩增强说服力,从而扩大共识,强化改革发展理念。通过调研数据分析还可以看出,以转企改制为主的改革路径受到大多数演职人员支持和肯定,有利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新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表3-7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参股的态度
表3-8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民营资本参股的态度
表3-9 不同年龄的演职人员对参股的态度占比单位:人
2.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市场及发展资金情况调研
演出业务是文艺表演团体的生命线,是文艺表演团体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内生动力。在对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出业务的调研活动中,主要问题集中在演出市场开拓、市场营销推广及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根据当前演出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文艺表演团体所涉及的演出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商业性演出,商业性演出又可以划分为驻场性商业演出和其他类商业性演出,其中驻场性商业演出是指在本团剧场或本团长期合作剧场连续演出本团经常性商业演出作品的演出活动。二是政府采购性演出,是指政府经常性采购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如“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目巡演、省级文艺表演团体送戏下乡、“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三是指令性演出,是指政府相关部门临时性指派的演出活动(如春节团拜活动等)。通过对3家转企改制文艺表演团体调研的统计数据分析,3家文艺表演团体驻场商业性演出几乎为零,政府采购性演出和其他类商业性演出是文艺表演团体演出业务主体。通过对演职人员个人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在关于演出市场开拓方面,绝大部分演职人员认为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业务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计占比66畅4%,对政府市场存在较强依赖性。在演出业务量方面,通过调研发现,演职人员对文化主管部门目前执行的针对文艺表演团体的考核制度总体趋于认同,认为目前的演出任务总量趋于适中,有利于文艺表演团体稳定发展。在演出营销制度调研方面,大部分演职人员对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营销制度持保留态度,认为其不符合演出市场发展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见表3-10)。
表3-10 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业务主要来源
在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资金调研方面,通过对3家转企改制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财务数据的分析也印证了上述调研情况,即财政拨款是当前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以2012年度发展数据为例,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财政拨款占3家文艺表演团体总收入的55%,商业票房占34%。根据财务支出数据分析,人员经费、演出补贴、创作生产经费、日常行政开支是成本支出的主要部分,以2012年度数据为例,3家文艺表演团体仅编内人员人头经费和演出补贴就占总支出的33%,行政支出占14%,创作经费占22%,其他支出占30%,其他支出又以临时聘用人员费用为主,而用于营销宣传的费用不足1%。由此可见,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尽管在管理模式和制度上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但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依赖程度依然较大,演出市场的开拓力、营销力有待于不断提高,宣传推广能力亟须强化,特别是需要在拓展商业性演出市场方面实现大幅度突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高,与改革发展的期待与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面向市场、面向观众,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提高文艺表演团体自身的市场开拓力、竞争力,是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还需要继续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支配现有资源,大力开拓商业演出市场,拓展收入来源渠道,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3.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创作生产活动调研
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是文艺表演团体的主要任务,对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创作生产活动的调研,主要集中在艺术投资、艺术生产制度及剧目市场性等方面。通过对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调研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3家省级文艺表演团体在艺术创作投资上均有稳步增加,创作并排演了一批叫好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浙江话剧团话剧枟谁主沉浮枠,浙江歌舞剧院舞剧枟王羲之枠、民乐组曲枟富春山居随想枠,浙江曲艺杂技总团魔幻剧枟美猴王枠、轻喜剧枟24小时枠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有较大收获。通过对演职人员个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排演剧目的市场针对性逐步增强,但对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制度评价却不高,其中,评价为“好”和“非常好”的比率合计为44畅6%,持“不确定”态度占比38畅5%,居于第2位,由此可见演职人员对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制度还存在不少疑问,还有很多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当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投资逐年增加,新创文艺作品的市场针对性不断增强,但艺术生产制度尚需不断调整,特别是需要结合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特点、艺术规律、演出市场变化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见表3-11)。
表3-11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艺术生产制度的态度
4.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人事管理工作调研
人才是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主导力量,对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3家转企改制的省级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调研数据分析,截至2013年底,3家文艺表演团体共有演职人员460人,其中管理人员30人,行政人员42人,演艺人员326人,舞美人员45人,创作人员17人。从调研数据分析看,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结构整体趋于合理:从年龄上分析,以中青年演职人员为主,30岁以下演职人员占比67畅5%;从人才结构类别上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4畅4%;从专业技术职称层次上分析,以初级、中级职称为主,教育程度上以大专为主,高职称、高学历人数还明显偏少,这也与行业发展规律有一定关系。通过对近5年来相关演职人员变化数据分析看,转企改制并没有造成人才的大幅度流失。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艺表演团体面临的市场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对文艺作品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创作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文艺作品成为各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创作、编导等艺术门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增加,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拔尖艺术领军人才建设成为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人才结构相对合理,但高级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拔尖艺术人才严重匮乏。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必须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对演职人员个人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关系人事管理方面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方面,对当前文艺表演团体实行的人事制度的评价,以不确定的态度为主占比39畅8%,而对人事制度持肯定态度的“好”及“非常好”的比率合计仅为42畅2%,足以说明当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较大问题。另一方面,对当前的分配制度的态度同样主要持不明确态度,占比为38畅2%,持肯定态度的“好”和“非常好”的比率合计为39畅4%,可见分配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是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调研问卷数据分析,演职人员普遍认为,单位的工作氛围是工作的最大吸引力,占比46畅8%,其次是社会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比率分别为17畅7%和17畅1%,可见演职人员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以及发展的空间。关于如何能够留得住人才,通过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增加收入是留住人才的主要方法,占比66畅1%,其次是破格评职称,占比为15%,而晋升职务的比率仅为1畅8%,这突出反映了文艺表演团体行业演职人员的不同追求取向:更加注重收入和艺术追求,对晋升职务并不热衷。根据我们的访谈资料梳理,在对“目前文艺表演团体最需要改革以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中,关键词和焦点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分配制度)、工作环境和人才问题上,特别是个人发展和人才激励机制。因此,如何改革创新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是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的两大问题,也是确保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见表3-12、表3-13、表3-14、表3-15)。
表3-12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所在文艺表演团体人事制度的认识
表3-13 接受问卷调研的演职人员对目前文艺表演团体分配制度的认识
表3-14 文艺表演团体对演职人员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表3-15 文艺表演团体留住人才最有效的方式
三、促进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成绩比较明显:改革受到大部分演职人员特别是青年演职人员的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为改革发展赢得了潜力和空间。改制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投资不断增加,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活跃,创作生产了一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艺术作品,为开拓演出市场、树立文化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我们也不回避目前依旧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仍有部分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工作缺乏动力和激情;文艺表演团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市场竞争力不高,商业性演出市场亟待开拓和培育;拔尖艺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优秀创作人才断档,严重影响到舞台艺术繁荣发展;演职人员对当前文艺表演团体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意见较大,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是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已经转企改制为企业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在发展理念上,厘清对“转企改制”及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股份制改革模式的模糊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全面加强宣传工作,把改革政策的思想精髓讲深谈透,使更多演职人员加深对改革的认识,认同改革能够更好地推动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推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尽快把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层制度转变为现代化企业的扁平式管理制度,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真正把文艺表演团体的经营发展与每一位演职人员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共赢协作的发展格局。
2.大力拓展演出市场和收入来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的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对财政拨款及政府采购性演出的依赖度较大,商业性演出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小,这样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演出市场开拓、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演出企业的良性发展。要增强改制文艺表演团体内生动力,加大营销制度和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商业性演出市场,努力从市场上获得所需的资源。在社会效益统领下,根据市场需求、观众要求创作排演文艺作品,拓宽收入的来源,逐步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瓶颈,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影响下,产生出“1+1>2”的叠加效应。
3.重构艺术生产机制,确保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逐步加强对演出市场规律的研究,注重对市场需求、观众喜好的研究,创新艺术创作理念,构建新型艺术生产机制,在遵守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作品的经济效益。突出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注重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平衡文艺作品质和量的关系,既要开拓演出市场,增强文艺表演团体的盈利能力,也要抓好精品创作,践行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在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4.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艺术人才培养,为青年人才成长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制度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人才则是演艺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表演团体要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文艺表演团体行业发展的特色,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特别是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建设,为艺术人才尤其是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青年人才搭建广阔的展示舞台,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平台。
转企改制不是改革发展的终点,仅仅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过程当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扶持和推动,以便于继续深化改革。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还应当清醒认识到艺术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文化治理理念,促进转企改制的文艺表演团体尽快构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型企业制度,提高竞争力和发展实力,从而推动舞台艺术持续繁荣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