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铜代谢障碍。严重者可同时有丘脑甚至脑干受累,出现长T2高信号。肝豆状核变性以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需与基底节区常见的疾病如脑梗死相鉴别。后者好发于中老年,有明确的急性肢体及语言障碍病史,常不表现为对称性病变,结合病史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但脑梗死常见于年长者,一般为非对称性病变,且并不局限于基底节区,角膜无K-F环,容易与肝豆状核变性相鉴别。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逐渐发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智力低下、表情淡漠,如果发现角膜有绿色的凯-弗环(K-F环)则可确诊。
【影像学表现】
1.CT 双侧基底节区出现对称性的低密度区。
2.MRI 基底节区出现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以T2WI上更为明显(图1-9-5)。严重者可同时有丘脑甚至脑干受累,出现长T2高信号。晚期则表现为脑白质萎缩。病变多为双侧对称,但也可为非对称性或单侧受累。
图1-9-5 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
T1WI及T2W均可见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长T1长T2斑片状异常信号灶
【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以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需与基底节区常见的疾病如脑梗死相鉴别。后者好发于中老年,有明确的急性肢体及语言障碍病史,常不表现为对称性病变,结合病史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脑梗死: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CT上病灶呈低密度改变,MRI上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但脑梗死常见于年长者,一般为非对称性病变,且并不局限于基底节区,角膜无K-F环,容易与肝豆状核变性相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