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按WHO分类属Ⅳ级胶质瘤,好发年龄通常为40~60岁,发病率男女之比约为2∶1。主要临床表现头痛、癫癎、颅内高压表现及局部神经定位征。瘤体内合并坏死灶是其病理学特征。光镜下可见典型“栅栏状”改变。
【影像学表现】
1.CT CT平扫瘤体多呈混杂密度,实质部分通常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变、坏死部分为低密度。少数病例合并出血,急性出血多呈高密度,慢性出血多呈等、低密度。占位征象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瘤周水肿通常呈低密度。增强扫描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团块、结节、环状或花边状(图6-1-5A、B)。
图6-1-5 胶质母细胞瘤
A.CT平扫,见右顶叶类圆形低密度,周围水肿明显;B.CT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不强化区为坏死囊变区
2.MRI 形态学所见同CT。平扫T1WI瘤实质部分呈低或等信号,囊变坏死部分呈更低信号,瘤内出血呈高信号,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T2WI肿瘤整体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呈高信号。供血丰富肿瘤有时可见病理血管(流空征象)。增强扫描所见与CT相似(图6-1-6A、B、C、D)
【鉴别诊断】
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应与大面积脑梗死相鉴别。前者也为不规则形,而后者一般为扇形。前者CT密度或MRI信号多是不均匀分布,而后者通常较均匀。增强扫描时,前者一般呈结节状、团块状、环状或花边状强化,而后者通常呈脑回状强化。此外,较大的胶质母细胞瘤还应与大脑胶质瘤病相鉴别。
图6-1-6 胶质母细胞瘤
A.T2WI,见右额叶有一类圆形不均匀高信号区,周围绕以大片状水肿带,病灶占位效应明显;B.T1WI,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周围水肿带呈稍低信号;C.冠状面T1WI,肿瘤整体呈不均匀长T1信号,近中线处有一斑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结构左移;D.Gd-DTPA增强T1WI,肿瘤周边呈环状及结节状强化,中间不强化区为液化坏死
后者根据WHO新分类(1993),属来源不明的神经上皮肿瘤,病变范围广泛,可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胼胝体、脑干、小脑等部位。既往本病诊断主要靠尸检、CT、MRI问世后,使本病的生前诊断成为可能。CT平扫表现为受累区轻度低密度,无明显水肿与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多数病例不强化,少数轻度强化。MRI平扫受累区T2WI呈稍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无明显水肿及占位征象,增强扫描所见同CT。MRI在本病诊断中占有主要地位,可显示清楚病变累及脑组织肿胀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