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脑血管炎,进而引起血管闭塞、脑缺血梗死,引起神经脱髓鞘、脑水肿、脑坏死和脑实质出血。早期主要累及脑白质、部分患者皮质也可受累,病灶一般都紧邻白质。本病发生于放疗后数月至数年,为不可逆性,呈渐进性发展。
【影像学表现】
1.CT 早期可以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以照射区为中心,脑白质受累为主。表现为脑白质一侧或两侧脑室周围大片状低密度,边缘不规则、模糊。可伴有脑水肿表现,侧脑室变小,脑沟裂变浅。注射造影剂后坏死区有环状、斑片状或不均匀强化。晚期可出现斑片状钙化,可有脑萎缩。
2.MRI T1加权为不均匀低信号,T2加权为不均匀高信号。边缘不规则、模糊(图9-4-7A、B)。可伴有脑水肿表现,侧脑室变小,脑沟裂变浅,但占位效应较轻。注射造影剂后,坏死部有环状、斑片状或不均匀强化。颅骨可见明显的脂肪变,表现为T1、T2加权高信号。
图9-4-7 放射性脑病
A.左顶叶脑转移瘤放疗前,病灶周围较大水肿灶;B.放射治疗后,肿瘤与周围水肿消失,双侧侧脑室体部旁出现弥漫性长T2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
出现与放射线照射区一致的脑白质低密度或长T2信号病变,诊断本病不难。但在恶性脑肿瘤放射治疗后,肿瘤周围经常出现大片长T2信号。这是肿瘤复发,出现了肿瘤周围水肿,还是放射性脑白质损伤的诊断有时比较困难。通常,肿瘤复发通过增强扫描进行鉴别,如果强化形式为花环状、结节状增大、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时等考虑肿瘤复发(图9-4-8A、B、C、D、E、F)。但有时复发的肿瘤强化和放射性坏死的强化判断有时也不容易。这时,动态增强强化高峰较早出现提示放射性坏死可能性大;PET、MRS提示有脑代谢活动时,提示为肿瘤复发。
图9-4-8 1~2级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后复发
A、B、C.左侧额叶1~2级星形细胞瘤术前;D、E、F.术后放疗后2年半。A、D.T1WI,B、E.T2WI,C、F.T1WI增强,显示肿瘤由实性不规则形变为圆形,强化由点片状变为环状,周围肿瘤性水肿带扩大为累及颞叶的大片长T2信号区,但占位效应增大不十分明显。考虑为肿瘤复发,并于再次手术时得到证实;但长T2信号区域是为肿瘤性水肿还是放射性脑损伤不易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