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常规检测
(一)白细胞检查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等。
(2)减少:见于流行性感冒、伤寒、疟疾、长期受X线照射、长期应用抗肿瘤药物等。
2.中性粒细胞(NEUT)
【参考值】
百分比(NEUT%):50%~70%
绝对值(NEUT#):(2~7)×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药物毒物中毒、急慢性白血病等。
(2)减少:见于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某些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淋巴细胞(LYMPH)
【参考值】
百分比(LYMPH%):20%~40%
绝对值(LYMPH#):(0.8~4.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相对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绝对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结核、肝炎、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2)减少:相对减少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绝对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免疫缺陷、接触放射线等。
4.单核细胞(MONO)
【参考值】
百分比(MONO%):3%~8%
绝对值(MONO#):(0.12~0.8)×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结核活动期、急性感染恢复期、伤寒;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减少:相对减少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绝对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5.嗜酸性粒细胞(EO)
【参考值】
百分比(EO%):0.5%~5%
绝对值(EO#):(0~1)×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疹、食物过敏、血管性水肿;寄生虫病,如蛔钩虫、肺吸虫;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淋巴瘤等。
(2)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
6.嗜碱性粒细胞(BASO)
【参考值】
百分比(BASO%):0~1%
绝对值(BASO#):(0~0.1)×109/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减少无意义。
(二)红细胞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增多:相对增多见于脱水,如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绝对增多见于慢性缺氧,如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生理性,如妊娠中晚期、老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如急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
2.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意义同RBC,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3.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
成年男性:0.40~0.55
成年女性:0.35~0.50
1~3岁儿童:0.35~0.47
新生儿:0.47~0.67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心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
(2)减少:见于血液被稀释和各种贫血。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参考值】 82~92fl
【临床意义】 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1)增多: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严重黏度增高可致缺氧和血栓。
(2)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参考值】 28~32pg
6.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 320~360g/L
【临床意义】 MCH结合MCV、MCHC可作为贫血形态学鉴别和分型的指标。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
【参考值】 8%~20%
【临床意义】 RDW和MCV、MCH、MCHC结合可对贫血进行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8.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
【参考值】 0.6%~2.0%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情况,如溶血性贫血时RET增高,再生障碍时RET降低;作为抗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血小板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术后等。PLT>300×109/L,可增加血液黏滞性。
(2)减低:见于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疾病,如伤寒、麻疹、败血症等。
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0.15~0.17(6~20fl)
【临床意义】 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与PLT和MPV结合分析才有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脑血管病等。
3.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6.0~12.0fl
【临床意义】 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1)增多:见于血栓前或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减少: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大血小板比率(P-LCR)
【参考值】 13%~43%
【临床意义】 是对血小板分析的重要辅助参数,亦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评估指标。
(1)增多:见于巨血小板血症、外伤失血、肿瘤。
(2)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血小板比积(PCT)
【参考值】 0.10%~0.25%
【临床意义】 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相同。
(1)增多: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二、尿液常规检测
(一)性状检测
1.尿量
【参考值】 24hU 1 500~2 000ml
【临床意义】
(1)增多:24hU>2 500ml称为多尿。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急性肾衰竭早期、肾移植术后、营养不良及癔症等。
(2)减少:24hU<400ml称为少尿。病理性少尿见于脱水或大失血,如严重烧伤、呕吐、腹泻;肾缺血,如休克、心功能不全;应激状态,如严重肝病、严重创伤、严重感染;泌尿道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肾病变,如慢性肾衰竭;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等。
2.尿比密(SG)
【参考值】 1.002~1.03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腹水、糖尿病、蛋白尿、心力衰竭、高热及脱水、妊娠中毒症等。
(2)减少: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尿崩症等。
(二)化学检测
1.尿蛋白质(PRO)
【参考值】
定性检验:阴性
定量检验:24hU 20~80mg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功能性蛋白尿,如运动、发热、紧张、刺激;直立性蛋白尿,如长时间站立;摄入性蛋白尿,如输入或进食过多蛋白质;偶然性蛋白尿,如受白带、经血、精液污染;病理性蛋白尿,如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膀胱炎、前列腺炎。
2.尿葡萄糖定性(GLU)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及妊娠等;机体在应激状态,如精神刺激、激烈运动、脑血管意外及急性心肌梗死等。
3.尿酮体(KET)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呕吐、长期饥饿、剧烈运动等。
4.尿胆红素(BIL)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肝癌、胆道阻塞、各种溶血性疾病。
5.尿胆原(URO)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组织出血、发热及便秘等。
6.尿隐血(BLD)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泌尿道外伤、急性膀胱炎、肾结石、剧烈运动、肌肉组织损伤等。
7.尿亚硝酸盐(Nit)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泌尿道感染。
8.白细胞脂酶(LEU)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等,此酶阳性时,亚硝酸盐一般阳性及尿液pH增高。
(三)显微镜检测
1.红细胞
【参考值】 0~偶见/HP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膀胱癌、肾癌、泌尿道结石、肾结核、肾小球肾炎。
2.白细胞
【参考值】 <5个/HP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肿瘤。
3.上皮细胞
【参考值】
鳞状上皮细胞:少见
移行上皮细胞(大圆、小圆、尾形):偶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无
【临床意义】 鳞状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或伴白细胞,多见于尿道炎;移行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如膀胱炎时可见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时可见尾形上皮细胞;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
4.管型
【参考值】 偶见透明管型0~1个/HP
【临床意义】
(1)颗粒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小管中毒等。
(2)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出血性坏死、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肾病等。
(3)白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4)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见于子痫、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5)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6)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往往预后不良。
三、粪便常规检测
(一)性状检查
成人粪便:黄褐色成形便,质软;
婴儿粪便: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临床意义】
1.溏便 呈粥样且内含物粗糙,见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
2.稀糊状或稀水样便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慢性胃肠炎。
3.黏液便 见于小肠炎、大肠病变、直肠炎。
4.黏液脓血便 以脓为主,脓中带血,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5.米泔样便 呈白色淘米水样,量大,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6.酱色黏液便 以血为主,血中带脓,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有腥臭味,见于阿米巴痢疾。
7.鲜血便 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8.柏油样便 为暗褐色或黑色,质软有光泽如柏油样,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隐血试验阳性。
9.白陶土样便 呈灰白色,见于阻塞性黄疸。
(二)隐血试验(OB)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如消化道溃疡活动期(阳性率40%~70%,间断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阳性率95%,持续性阳性)。
(三)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
【参考值】 0~1个/HP
【临床意义】 <15个/HP,见于肠炎;脓细胞满视野,见于细菌性痢疾。
2.红细胞
【参考值】 0/HP
【临床意义】 粪便表面带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痔疮等;红细胞均匀分布,见于细菌性痢疾;红细胞成团分布,见于阿米巴痢疾。
3.巨噬细胞
【临床意义】 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症等。
4.寄生虫卵
【临床意义】 常见的虫卵有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血吸虫卵等;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
四、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总蛋白(TP)
【参考值】 60~82g/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脱水(呕吐、腹泻、高热)、多发性骨髓瘤。
(2)减少:见于肝脏疾病、肾病综合征、严重烫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
2.血清白蛋白(ALB)
【参考值】
男性:35~55g/L
女性:35~50g/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腹泻、呕吐等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2)减少:见于营养不良,如长期饥饿;吸收不良,如慢性腹泻、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消化系恶性肿瘤;丧失过多,如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严重烫伤、结核病、恶性肿瘤、大出血;合成障碍,如肝损伤;其他,如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妊娠晚期等。
3.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
【参考值】
血清球蛋白:20~30g/L
A/G:1.0~2.0
【临床意义】 减少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值可提示病情发展趋势和评估预后,病情恶化时清蛋白减少,A/G值下降;A/G值持续倒置提示预后较差。
(二)血清酶学检查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参考值】 5~40U/L
【临床意义】 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可急剧升高,且ALT>AST;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胆囊炎、感染也可升高。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值】 <45U/L
【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3.AST/ALT(DeRitis比值)
【临床意义】 急性肝炎时<1,肝硬化时≥2,肝癌时≥3。
4.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参考值】 8~50U/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胆道疾病、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5.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 40~160U/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见于妊娠、生长期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肝胆疾病、骨骼疾病。
(三)胆红素代谢检验
1.总胆红素(TBIL)
【参考值】 2~20μmol/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胆道阻塞、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溶血性疾病。
2.直接胆红素(DBIL)
【参考值】 0~6.84μmol/L
【临床意义】 增多胆道阻塞、肝细胞损害(特别是疾病后期)。
3.间接胆红素(IBIL)
【参考值】 0~22μmol/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溶血性黄疸。
4.总胆汁酸
【参考值】 0~9.67μmol/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
5.α-L-岩藻糖苷酶(AFU)
【参考值】 5~40U/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原发性肝癌活性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炎。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以下抗原系统: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HBV五项检测结果的意义如下(表13-1)。
表13-1 HBV五项指标检测结果的意义
五、肾功能实验室检测
1.尿素氮(BUN)
【参考值】 2.9~8.2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高蛋白饮食、肾脏疾病、脱水(呕吐、腹泻)、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
(2)减少:见于低蛋白高糖饮食、妊娠。
2.肌酐(Cr)
【参考值】
男性:44~133μmol/L
女性:70~106μmol/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肾脏实质性损害。在正常肾脏血流量的条件下,升高至176~353μmol/L提示肾脏达到中度至重度损害。
3.尿酸(UA)
【参考值】
男性:150~420μmol/L
女性:90~360μ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痛风、肾功能减退、白血病、妊娠。
(2)减少:见于剥脱性皮炎。
六、糖尿病相关项目检测
1.空腹血糖(FBG)
【参考值】 3.6~6.1mmol/L
【临床意义】 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
(1)增多:生理性见于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病理性见于内分泌疾病,如各型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应激状态,如颅脑损伤、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等;肝、胰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2)减少:生理性见于饥饿、运动、妊娠;病理性见于胰岛细胞瘤、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肝坏死、急性乙醇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生长激素缺乏等。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 口服葡萄糖0.5~1h血糖达高峰,7.8~9.0mmol/L,峰值<11.1 mmol/L;2h后恢复至空腹血糖值。
【临床意义】 服糖后2h,OGTT≥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服糖后2h,OGTT为7.8~11.1mmol/L,说明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见于长期卧床、高热、肝脏疾病、脑垂体亢进、嗜铬细胞瘤、肥胖,应用利尿药、避孕药等。
3.糖化血红蛋白(GHb)
【参考值】
HBAlc(HBAlc免疫法):4%~6%
【临床意义】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GHb增多提示近2~3个月糖尿病控制不良。
(2)筛选糖尿病:HBAl<8%可排除糖尿病,HBAl>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率为89%。
(3)预测血管并发症:GHb长期增高,可发生血管并发症,HBAl>10%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
(4)鉴别高血糖:高血糖伴GHb增多,为糖尿病;血糖增多,GHb正常为应激性高血糖。
七、血脂检测
(一)脂质检测
1.三酰甘油(TG)
【参考值】 <1.70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原发性增多见于家族性高TG血症,继发性增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等。
(2)减少。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2.总胆固醇(TC)
【参考值】
理想范围:2.8~5.2mmol/L
边缘升高:5.23~5.69mmol/L
升高:≥5.72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糖尿病;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口服阿司匹林、避孕药等。
(2)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脏疾病、贫血、营养不良、恶性肿瘤;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药等。
(二)脂蛋白检测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参考值】
理想范围:>1.04mmol/L
降低:<0.91mmol/L
【临床意义】
(1)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负相关,增高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绝经前女性HDL-C水平较高;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亦可致HDL-C增高;饮酒和运动可使HDL-C升高。
(2)降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炎,以及应用雄激素、孕酮药物等。高TG往往伴低HDL-C,吸烟可使HDL-C下降。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参考值】
理想范围:<3.12mmol/L
边缘升高:3.15~3.61mmol/L
升高:>3.64mmol/L
【临床意义】 LDL-C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可用于判断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其他因素有阻塞性黄疸、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综合征等。
3.载脂蛋白AⅠ(apoAⅠ)
【参考值】
男性:0.96~1.76g/L
女性:1.03~2.03g/L
【临床意义】 代表HDL水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
4.载脂蛋白B(apoB)
【参考值】
男性:0.43~1.28g/L
女性0.42~1.12g/L
【临床意义】 反映LDL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是评价冠心病危险性和降脂治疗的重要指标。
(1)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高β-载脂蛋白血症。
(2)降低:见于低β-载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5.脂蛋白(a)[LP(a)]
【参考值】 (146±109)mg/L
【临床意义】 LP(a)水平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
(1)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或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或中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亦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手术创伤及血液透析后等。
(2)降低:见于肝脏疾病。
八、心肌酶检测
1.肌酸激酶(CK)
【参考值】
男性:38~174U/L
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
(1)增多: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6h显著增高,对心肌梗死诊断较AST、LDH特异性高,增多持续时间较短,2~4d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进行性心肌营养不良、手术、外伤也可增高。
(2)减少:见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激素治疗等。
2.肌酸激酶同工酶 有CK-MM(MM1、MM2、MM3)、CK-MB、CK-BB 3种。
【参考值】
巨肌酸激酶
CK-BB:无或微量
CK-MB:0~0.05
CK-MM:0.94~0.96
【临床意义】
(1)CK-MB增多: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病后2h显著增高,6~36h敏感性92%~96%;亦见于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外科手术和骨骼肌疾病时CK-MB也增多。
(2)CK-MM增多:CK-MM3/CK-MM1>0.5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手术、创伤、癫发作等CK-MM也可增多。
(3)CK-BB增多:见于神经性疾病,如脑梗死、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膜炎等,增多程度与严重程度、范围和预后成正比;肺、肠、胆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CK-BB也可增高。
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值】 <40U/L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发病后6~12h显著增多,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4.乳酸脱氢酶(LD)
【参考值】 200~380U/L(连续监测LD-P法)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心肌梗死、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肝硬化、外伤、肌肉受损、肌肉营养不良、休克和低血压。
5.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参考值】 90~220U/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低温、肌营养不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九、血清无机离子检测
1.血清钾(K+)
【参考值】 3.5~5.6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肾功能衰竭、休克、大面积烧伤、输入大量库存血、长期使用潴钾利尿药、严重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
(2)减少:见于禁食或厌食、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引流、肾功能衰竭多尿期、使用排钾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应用大量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大量输入无钾液体、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等。
2.血清钠(Na+)
【参考值】 136~146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摄入过多,如输入大量高渗盐水或碳酸氢钠;水分摄入不足,如长期腹泻、呕吐、水源断绝;水分丢失过多,如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烧伤、尿崩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醛固酮增多症等。
(2)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利尿、糖尿病、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3.血清钙(Ca2+)
【参考值】 2.10~2.55mmol/L
离子钙成人:1.12~1.23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结节病。
(2)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期、佝偻病、软骨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长期腹泻、低钙饮食、阻塞性黄疸等。
4.血清镁(Mg2+)
【参考值】 0.80~1.20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肾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脱水。
(2)减少: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慢性肾炎多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酸中毒。
5.血清氯(Cl-)
【参考值】 96~106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肾功能不全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反复腹泻、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低蛋白血症、高钠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2)减少:低盐治疗、营养不良、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糖尿病、应用噻嗪类利尿药、慢性肾功能不全、呼吸性酸中毒等。
6.血清磷(P3-)
【参考值】 0.87~1.45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急性肝坏死。
(2)减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肾小管病变、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乙醇中毒、酮症酸中毒等。
7.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参考值】 22~29m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十、血气检测
1.酸碱度(pH)
【参考值】 7.35~7.45
【临床意义】
(1)pH>7.45为碱血症,pH<7.35为酸血症。
(2)只能确定是否有酸血症或碱血症,单凭pH不能区别是代谢性还是呼吸性酸碱失衡。
(3)pH正常不能排除酸碱失衡。
2.氧分压(PO2)
【参考值】 10.6~13.3kPa(80~100mmHg)
【临床意义】 低于7.31kPa(55mmHg)即有呼吸衰竭;低于4kPa(30mmHg)即有生命危险。
3.二氧化碳分压(PCO2)
【参考值】
成人男性:4.7~6.4kPa(35~48mmHg)
成人女性:4.3~6.0kPa(32~45mmHg)
【临床意义】 PCO2<4.65kPa(35mmHg)为低碳酸血症,PCO2>5.98kPa(45mmHg)为高碳酸血症。
4.氧饱和度(SO2)
【参考值】 91.9%~99.0%
【临床意义】 PO2由14.4kPa(108mmHg)逐渐下降至7.98kPa(60mmHg),其SO2变化不大,但PO2在7.98kPa(60mmHg)稍有下降,可导致SO2急剧下降,此时可出现严重缺氧状态。
5.血红蛋白50%氧饱和度时氧分压(P50)
【参考值】 (3.5±0.2)kPa[(26.6±1.5)mmHg]
【临床意义】 P50可反映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及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P50增加,氧与HGB亲和力降低,HGB易释放氧;P50降低,氧与HGB亲和力增加,HGB易结合氧,但不易释放氧。因此P50降低时,尽管SO2较高,实际上组织同样缺氧。
6.二氧化碳总量(TCO2)
【参考值】 23~31mmol/L
7.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
【参考值】
AB:(25±3)mmol/L
SB:(25±3)mmol/L
【临床意义】
AB与SB均低于正常,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
AB与SB均高于正常,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
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
AB<SB为呼吸性碱中毒。
8.剩余碱(BE)
【参考值】 -3~+3mmol/L
【临床意义】 是酸碱平衡中反映代谢性因素的一个客观指标。
9.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
【参考值】 <2.66kPa
【临床意义】
(1)A-aDO2显著增大表示肺氧合功能障碍,同时PO2明显降低,这种低氧血症纯吸氧不能纠正。
(2)A-aDO2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入纯氧可望获得纠正,如慢性阻塞性类肺部疾病。
(3)由于通气不足(表现为PO2增加)造成的低氧血症,若A-aDO2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在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肺泡通气不足。
(4)PO2降低,而PCO2与A-aDO2正常时,要考虑此种低氧血症是吸入氧浓度降低,而不是肺部本身病变所致,如高原性低氧血症。
10.阴离子隙(AG)
【参考值】 7~14mmol/L
【临床意义】 AG是早期发现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混合性代谢性酸中毒的有用指标。
十一、肿瘤标志物检测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AFP)
【参考值】 <25μg/L
【临床意义】 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5周以上,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等也可呈中、低水平升高;监测治疗效果,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不适用于一般人群的肿瘤筛查。
2.癌胚抗原(CEA)
【参考值】
非吸烟者:<3μg/L
吸烟者:<5μg/L
【临床意义】 CEA>20μg/L提示有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等;治疗成功后降至正常水平,如再次升高提示复发;不适用于一般人群的肿瘤筛查。
3.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
【参考值】 <4μg/L,有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
【临床意义】 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
4.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
【参考值】 FPSA/TPSA比值<0.19可测出95%的前列腺癌。
【临床意义】 TPSA和FPSA二者结合起来检测,可对良恶性鉴别诊断。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1.癌抗原125(CA125)
【参考值】 <35kU/L
【临床意义】 浆液性卵巢囊腺癌和未分化卵巢癌检出率高(70%~90%),黏液性卵巢囊腺癌阳性率较低。
2.癌抗原15-3(CA15-3)
【参考值】 <28kU/L
【临床意义】 用于乳腺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判定术后有无转移(转移升高率可达60%~80%。
3.糖链抗原19-9(CA19-9)
【参考值】 <37kU/L
【临床意义】 胰腺癌和胆管癌检出率最高(85%~95%),结直肠的腺癌、黏液腺癌的水平也较高。
4.糖类抗原242(CA242)
【参考值】 <12kU/L
【临床意义】 胰腺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敏感性较高。
5.糖类抗原72-4(CA72-4)
【参考值】 6.7ng/L
【临床意义】 胃癌、黏液性卵巢囊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敏感性较高,与CA19-9、CEA联合检测可提高其敏感性;胆道肿瘤、结直肠癌、胰腺癌也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1.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
【参考值】 <18μg/L
【临床意义】 小细胞肺癌诊断特异性较高(92.9%),并可监测其治疗效果;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也明显升高;>100ng/ml提示预后不佳。
2.异常凝集酶原测定(APT)
【参考值】 <20μg/L
【临床意义】 90%以上的肝细胞癌症APT增多,均值可达到900μg/L;40%~50%转移肝癌APT增高,但均值较低;甲胎蛋白(AFP)水平较低的肝细胞癌,APT往往升高;慢性肝炎和维生素K缺乏症APT轻度升高。
3.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参考值】 <3μg/L
【临床意义】 前列腺癌时明显增多,增多程度与癌瘤发展呈正相关;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PAP亦可增高。
十二、风湿病相关项目检测
1.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
男性:0~15mm/1h
女性:0~20mm/1h
【临床意义】 生理性加快见于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和老年人;病理性加快见于发热、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结核病、风湿热、恶性肿瘤、贫血、高脂血症等。
2.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
【参考值】 ≤250U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风湿热以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3.类风湿因子(RF)
【参考值】 <20kU/L
【临床意义】 70%~90%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呈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肌炎、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慢性活动性肝炎等RF呈阳性;其他疾病如血管炎、慢性感染也可出现阳性。
4.C-反应蛋白(CRP)
【参考值】 <8.0mg/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
5.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参考值】 阴性或<20mg/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6.抗可溶性抗原(ENA)自身抗体谱
(1)抗Scl-70抗体:进行性全身硬化症(PSS)的标志性抗体(25%~75%)。
(2)抗SS-A抗体:舍格伦综合征(SS)的标志性抗体(40%~95%),也见于SLE(20%~60%)、少数RA、PSS。
(3)抗SS-B抗体:舍格伦综合征(SS)的标志性抗体(40%~95%),也见于少数RA,几乎仅见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29)。
(4)抗nRNP抗体: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诊断标志(100%),SLE(30%~50%),PSS(25%~30%),RA(5%~10%)。
(5)抗Sm抗体:对SLE诊断有较高特异性(20%~40%),但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
(6)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60%~90%)。
(7)抗Jo-1抗体: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DM中的阳性率为20%~30%。
十三、甲状腺功能检测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参考值】 1.2~3.2n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升高早于T4,也较T4明显。
(2)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慢性甲状腺炎、黏液性水肿、呆小症,低T3综合征。
2.甲状腺素(T3)
【参考值】 65~156n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急性恶化期、大量服用甲状腺素。
(2)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如黏液性水肿、呆小症,以及肾病综合征、重症肝病。
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参考值】 2.16~6.78p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地方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等。
(2)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如黏液性水肿,低T3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晚期等。
4.游离甲状腺素(FT4)
【参考值】 10.3~25.8pmol/L
【临床意义】
(1)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感染。
(2)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如黏液性水肿,桥本甲状腺炎晚期等。
5.促甲状腺激素(TSH)
【参考值】 正常值<10MU/L
【临床意义】
(1)增多: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地方性甲状腺肿。
(2)减少: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
(孙英姿 赵燕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9-707
[2]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96
[3]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278
[4]陆永绥,张伟民.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89-777
[5]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464
[6]邓长生.诊断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2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