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1
【病史摘要】
男,9岁,发作性抽搐4~5年,颜面部皮脂腺瘤。
【影像所见】
图1-12A、B,横轴面CT平扫显示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部分结节钙化。图1-12C、D,横轴面T2WI显示双侧额、顶叶局部脑回增厚,皮质下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高信号,右侧额叶白质内见圆形高信号。图1-12E、F,横轴面T1WI显示双侧额、顶叶皮质下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低信号,右侧额叶白质见圆形低信号。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结节性硬化。
影像诊断要点。①皮质结节:可以引起皮质信号改变,也可以导致受累皮质增厚或变形;②白质良性病变:好发于额叶,其次为顶、枕、颞叶,可以呈线样、片状、结节状等;CT为低密度,MRI上信号随髓鞘化程度不同而异,髓鞘化完成前病变在T1WI信号较白质高,在T2WI为低信号,髓鞘化完成后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偶尔可强化;③室管膜下结节:发生率约95%,典型部位为侧脑室室管膜下,50%为多发,结节大小不一,直径多<5mm,可突入脑室,随年龄增长大部分结节可钙化,结节在MRI常呈短T1、短或等T2信号,可不强化或轻度强化;④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为WHOⅠ级,出现率为15%,典型部位为孟氏孔附近,常导致梗阻性脑积水;为基底紧连室管膜并向脑室内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常有钙化,CT上为等或稍高密度,MRI上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⑤其他:视网膜错构瘤、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率40%~80%,好发中年女性,常双侧多发;可伴发肾囊肿。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本病需与室管膜下灰质异位相鉴别,灰质异位与皮质信号一致,无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和CT平扫,增强扫描有助于检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MRI可清楚显示皮质结节、白质病变等,而CT有助于室管膜下结节钙化的显示。
【临床病理和随访】
结节性硬化也称Bourneville病,属少见病,约5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低;多为发生于脑、眼、皮肤、肾脏等多器官的多发错构瘤,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囊肿,视网膜错构瘤,心脏的横纹肌肉瘤,肺的囊性淋巴管肌瘤和慢性纤维化,常合并其他神经皮肤综合征;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面部皮脂腺瘤(约为90%)、癫痫(为80%~90%)和智力低下(50%~80%),但并非同时出现;脑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有四种类型的病理改变:①皮质结节;②脑白质良性病变;③室管膜下结节;④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图1-12 结节性硬化CT及MRI检查
【评述】
结节性硬化是多系统的发育异常,当考虑到本病时,应注意同时进行脑、眼、内脏、骨骼及皮肤等多系统检查,以免遗漏病变。
图1-13 结节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CT及MRI检查
(二)病例2
【病史摘要】
男,11岁,自幼面部皮脂腺瘤,智力较低下。
【影像所见】
图1-13A,横轴面CT平扫显示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钙化结节,室间孔区占位性病变。图1-13B,CT增强扫描室间孔区肿物明显强化,皮质结节可见中等程度强化。图1-3C、D,横轴面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见室间孔区等T1肿物,并有明显强化,边界较清楚。侧脑室扩大。室管膜下结节呈短T1信号。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其余同前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