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脑梗死()

脑梗死()

时间:2023-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发病后6小时内的脑梗死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此期仅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大体病理改变常不明显。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怀疑有脑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应行MRI、DWI检查或CT/MRI灌注成像,以帮助早期诊断。

(一)病例1

【病史摘要】

女,43岁,右侧肢体无力半天。

【影像所见】

图2-1A、B,横轴面T1WI显示脑桥及延髓信号尚正常。图2-1C、D,横轴面T2WI显示左侧脑桥可见片状稍长T2异常信号。图2-1E、F,DWI左侧脑桥片状异常高信号。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左侧脑桥急性脑梗死。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中老年患者多见,急性起病;②病变范围及形态符合血管供血区域,灰、白质均可受累;③面积较大的梗死往往合并有动脉狭窄或闭塞,表现为相应大血管流空信号的减弱或消失;④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6小时内的脑梗死,此期常规CT及MRI扫描均为阴性,DWI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急性期指发病6~72小时内的脑梗死,此期病变边界不清,CT表现为异常低密度区,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T1WI常不敏感,DWI呈较明显的高信号,该期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亚急性期指发病72小时至10天的脑梗死,CT表现为同时累及灰、白质的楔形或三角形(符合血管分布区)的异常低密度区,边界较清楚,MRI表现为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可伴有出血,DWI表现为明显高信号,该期占位效应显著,增强扫描多可见脑回样或条索样异常对比强化;慢性期指发病后第11天以后,逐渐表现为脑软化及脑萎缩的征象。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本病根据分期的不同,需与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及多发性硬化等鉴别。

1.胶质瘤

(1)起病较缓慢。

(2)病变多位于白质内,形态不规则,不符合血管分布区。

(3)高级别胶质瘤可见脑白质指样水肿。

(4)根据级别不同,可以不强化、轻度斑片状强化或显著不均匀强化。

图2-1 脑梗死MRI检查

2.转移瘤

(1)多有原发肿瘤病史。

(2)一般多发,边界较清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3)典型表现为小肿瘤、大水肿。

(4)增强扫描呈环形或点状强化。

(5)不典型的转移瘤可单发,可出血坏死,与胶质母细胞瘤难以鉴别。

3.脑脓肿

(1)临床有感染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2)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3)脓肿壁呈等密度或等信号,脓液呈低密度长T1长T2信号,DWI脓液呈显著高信号。

(4)增强扫描呈较均匀、规则的环形强化,一般近皮质侧脓肿壁稍厚一些。

4.多发性硬化

(1)反复发作的病史,呈缓解-复发的病程。

(2)病变多位于脑室旁白质,不符合血管分布区。

(3)增强扫描呈斑点状增强。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MRI-DWI扫描对于发现梗死灶非常敏感,可探测到CT及MRI常规扫描阴性的超急性期脑梗死。CT灌注成像(CTP)和MRI灌注成像(MRI-PWI)还可以显示缺血半暗带区域,对于提示临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帮助。

【临床病理和随访】

脑梗死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病后6小时内的脑梗死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此期仅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大体病理改变常不明显。发病后6~72小时为急性期脑梗死,大体标本上可见梗死区脑组织肿胀变软,脑回扁平,脑沟变浅,有局限性水肿形成,此期由最初的细胞毒性水肿发展到血管源性水肿。亚急性脑梗死为发病后72小时至10天,发病后3~5天,组织坏死和水肿逐步达到高峰,并于7~10天水肿逐步消退,伴随水肿的消退,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的外渗、新生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在发病后第11天起进入慢性期,此期主要表现为坏死组织逐步液化和被清除,形成含液囊腔,周边可见胶质瘢痕形成,邻近脑实质萎缩。

【评述】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怀疑有脑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应行MRI、DWI检查或CT/MRI灌注成像,以帮助早期诊断。

(二)病例2

【病史摘要】

女,44岁,进行性左侧肢体麻木20天,言语不清1天。

【影像所见】

图2-2A,横轴面T1WI显示右侧额叶皮质及皮质下长T1信号,其中可见散在短T1信号(出血)。图2-2B,横轴面T2WI可见右侧额叶脑回肿胀,皮质及皮质下呈片状不均匀长T2信号。图2-2C,DWI显示病灶呈明显异常高信号。图2-2D、E、F,增强扫描病灶区域可见脑回样及条索样不均匀强化。

图2-2 右侧额叶亚急性脑梗死伴出血MRI检查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右侧额叶亚急性脑梗死伴出血。

其余同前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