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女,21岁,头晕并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2个月。
【影像所见】
图3-20A、B,横轴面T1WI、T2WI可见侧脑室室间孔及透明隔区一不规则形软组肿块影,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病灶内见小片状长T1长T2囊变影,未见出血信号。图3-20C,矢状面T1WI可见第三脑室受压,侧脑室明显扩张。图3-20D、E、F,增强扫描病灶呈散在斑点、斑片状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中枢神经细胞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好发于青年人,20~35岁多见,无性别差异;②主要见于侧脑室体部,多邻近或来源于透明隔;③边界清楚,常呈分叶状;④MRI信号无明显特异性,其形式与肿瘤大小有关,小者(<20mm)主要表现为等信号,大者由于瘤体内囊变、出血、钙化而呈混杂信号,囊变多为小囊状,钙化多为丛状、不规则状等;⑤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本病需与室管膜瘤、脑室内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相鉴别。
1.室管膜瘤
(1)常发生于5岁前。
(2)成人好发于侧脑室。
(3)不易引起脑积水,孟氏孔附近室管膜瘤除外。
(4)CT为等密度,斑点状钙化常见(约50%)。
(5)MRI 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因钙化、囊变、出血等而不均匀。
(6)显著不均匀强化。
图3-20 中枢神经细胞瘤MRI检查
2.脑室内脑膜瘤
(1)成人女性多见。
(2)形态规整,表面光滑。
(3)CT为等或稍高密度,MRI T1WI及T2WI为等信号。
(4)强化明显且较均匀。
3.脉络丛乳头状瘤
(1)儿童最常见在侧脑室,成人多见于第四脑室。
(2)形态不规则,典型表现呈菜花状。
(3)脑积水出现早且明显。
(4)CT多呈等或略高密度,少数为等或低等混合密度,可见点状及小片状钙化,偶见囊变,MRI T1WI多呈等或低等混合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较显著强化。
4.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1)患者常伴有结节性硬化,发病多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2)MRI可见肿瘤边缘清楚,信号均匀,增强后显著强化。
(3)CT平扫可见室管膜下多发钙化。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CT显示病变内部钙化较佳,MRI可清楚地显示肿块内部血管流空及囊变区。
【临床病理和随访】
中枢神经细胞瘤属于WHO 2级,是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起源于脑室旁残余的胚胎性基质,肿瘤细胞分化介于神经节细胞和神经母细胞之间。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小圆形,边界欠清,胞核圆形或椭圆形,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纤维性基质所组成的无细胞区,可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
【评述】
对于发生在侧脑室室间孔及透明隔的肿瘤,在进行鉴别诊断时,要依其发病年龄、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