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1
【病史摘要】
女,79岁,频发恶心、呕吐、头痛18个月。
【影像所见】
图3-38A、B、C,平扫T1WI和T2WI于鞍内及鞍上见长T1长T2信号,蝶鞍轻微扩大,视交叉受压略上抬;垂体明显受压变扁,可见正常神经垂体高信号。图3-38D、E、F,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强化。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Rathke裂囊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主要症状为头痛,部分患者为偶然发现;②病灶可局限在鞍内,也可突向鞍上,蝶鞍通常无扩大,可见受压的垂体,病灶与垂体分界清晰;③T1WI常为高信号,也可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信号多变;④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见均匀环形增强。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本病需与其他鞍内的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鞍内颅咽管瘤、垂体脓肿等鉴别。
1.垂体微腺瘤
(1)MRI平扫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很少出现高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2)常规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强垂体中局限性信号减低区。
(3)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晚于正常垂体,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垂体。
2.鞍内颅咽管瘤
(1)完全位于鞍内者少见。
(2)囊液信号复杂。
(3)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3.垂体脓肿
(1)罕见。
(2)一般在已有垂体瘤基础上发生。
(3)临床常有突然高热、头痛等症状。
(4)正常垂体信号消失。
(5)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可受累并见异常强化。
【检查方法及选择】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由于CT对钙化敏感,有助于较大Rathke裂囊肿与颅咽管瘤的鉴别。MRI可清楚显示囊内的信号特征,与正常垂体及邻近鞍上结构的关系,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是必要的检查手段。当与垂体微腺瘤鉴别困难时,应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
【临床病理和随访】
Rathke裂囊肿女性多见,发病常在20~40岁。起源于胚胎Rathke裂囊残余,为胚胎第3~4周时消化管颊泡发育而成的一憩室样结构,位于腺垂体和中间部之间。大部分Rathke裂囊肿无症状。临床症状主要是压迫周围结构产生,最常见为头痛。病变多起于鞍内,可突至鞍上,单纯位于鞍上者少见。囊肿壁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假复层鳞状上皮,能够分泌富含蛋白的腺液。
【评述】
Rathke裂囊肿是位于鞍区的囊性病变,起源于鞍内,常向鞍上延伸。较小病变囊液在T1WI常呈高信号,常可以正确诊断。
图3-38 Rathke裂囊肿MRI检查
(二)病例2
【病史摘要】
男,33岁,头痛、头晕2周。
【影像所见】
图3-39A、B、C,平扫T1WI和T2WI鞍内见一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蝶鞍无扩大,腺垂体受压变扁;正常神经垂体高信号可见。图3-39D、E、F,增强扫描见病灶周边呈环形强化。
【诊断和分析】
本病例诊断为Rathke裂囊肿。
其余同前述。
图3-39 Rathke裂囊肿MRI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