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
1.X线摄影(图1-1) 颅骨的内外板(皮质骨)表现为高密度,板障密度略低于皮质骨,位于两条线状的皮质骨之间。正侧位片上都可以看到颅骨之间的连接——颅缝,前面的是冠状缝,后面的是人字缝,前后走行的是矢状缝。蝶鞍是侧位片上重要的解剖标志。
2.CT(图1-2)
颅骨:用骨窗观察,内板和外板(皮质骨)为最高密度,板障(骨松质)略低于皮质。窦腔内的气体为最低密度。
脑实质:脑皮质的密度略高于脑髓质,二者锯齿样交错。
脑室系统:由于脑脊液的存在,脑室系统在CT图像上显示为低密度。横断图像上,第四脑室位于脑干与小脑之间,呈倒“V”字样,两侧脑室前脚位于额叶内,侧脑室体部略呈“八”字状排列。两丘脑之间的线状水样密度区域为第三脑室。
3.DSA(图1-3)
4.MRI(图1-4)
图1-1 颅脑X线片
A.侧位片;B.正位片
图1-2 颅脑CT正常解剖
1.第四脑室;2.脑桥;3.鞍上池;4.大脑脚;5.中脑水管6.外侧裂;7.第三脑室;8.四叠体;9.侧脑室前角;10.胼胝体膝部;11.尾状核头;12.内囊后肢;13.豆状核;14.丘脑;15.侧脑室后角;16.侧脑室体部;17.尾状核体部;18.胼胝体压部;19.半卵圆中心;20.脑皮质
图1-3 DSA颈内动脉造影
A.侧位片;B.后前位片
脑实质:脑皮质(灰质)在T1WI上为略低信号,在T2WI上为略高信号;脑髓质(白质)在T1WI上为略高信号,在T2WI上为略低信号。
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因为其内为脑脊液,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管:由于“流空效应”的存在,正常有血液流动的血管在T2WI上都表现为极低信号强度。
图1-4 正常颅脑MRI图像
A.T1加权图像;B.T2加权图像
(二)脊柱(图1-5)
图1-5 正常腰椎椎管MRI解剖
1.脊髓;2.蛛网膜下隙;3.终丝;4.椎间盘;A.T1加权图像;B.T2加权图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