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集聚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3d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指4d至2周的硬膜下血肿;慢性是指2周后的硬膜下血肿。临床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和局部脑组织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
CT和MRI表现:病灶的形态都是新月形(图1-23),这是因为蛛网膜不像硬膜那样张力很高,所以内缘凹陷。蛛网膜并不深入到脑沟内,所以脑沟内不会出现高密度。占位效应非常明显,邻近的脑沟、脑室变窄,如果看到鞍上池的消失,是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脑疝的征象。
CT上血肿的密度变化与时间关系密切,1~2周,血肿从高密度演变成等密度,4周后演变成低密度。等密度血肿与脑皮质在没强化的CT图像上看不出界限,看到的主要是占位效应。很容易被认为是胶质瘤或其他有占位效应的病变。此时硬膜下血肿有一个重要征象要引起重视,灰白质交界的内移。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增强扫描后灰白质的对比增加,很容易辨认是否有内移,同时,等密度血肿不会有任何强化。MRI血肿的形态与占位效应与CT一样。信号的改变根据血肿演变的不同期而不同。MRI的一个优势就是多方位断层,这对于那些平面与横段切面平行的血肿的显示十分有利。例如冠状切面非常适合显示小脑幕的硬膜下血肿。
图1-23 硬膜外血肿
CT平扫显示左侧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灶,左侧脑室受压变窄右移
【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检查方法的比较】
1.诊断要点 ①外伤病史;②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病灶,不受颅缝的限制;③CT急性期表现为高密度;④占位效应明显。
2.鉴别诊断 硬膜外血肿,为双凸透镜形,不跨越颅缝。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内一定有高密度充填。
3.检查方法的比较 对急性期的硬膜下血肿CT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应当是首选;小脑幕的硬膜下血肿,MRI的冠状切面可以显示出新月形的形态而不会漏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