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神经源性肿瘤是十分常见的纵隔内肿瘤,占全部纵隔肿瘤的14%~25%,其中90%位于椎旁间隙,主要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临床上多无症状。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呈类圆形或哑铃状;②有时可见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有吸收或破坏。
2.CT表现 ①位于脊柱旁沟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②肿瘤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③增强扫描可出现轻或中度强化,但神经鞘瘤易出现囊性变;④可压迫骨质造成骨质吸收,侵及椎管内外时呈哑铃状形态;⑤恶性者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图3-34)。
图3-34 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
A.CT扫描,右后上纵隔类圆形软组织影,有钙化;B.CT增强,左后上脊柱旁肿块略强化
3.MRI表现 ①后纵隔呈长T1、长T2信号的肿块影;②增强检查瘤体出现明显强化,神经鞘瘤囊性变则不强化,呈低信号区;③哑铃状生长者可见瘤体长入椎管与脊髓的关系(图3-35)。
【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检查方法的比较】
1.诊断要点 ①发病年龄较年轻;②病变多位于后纵隔,形态规整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如出现哑铃状形态,并见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有破坏等则不难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椎旁脓肿、脑脊膜膨出等。前者形态多为梭形,中心为液化区,邻近可有椎体结核破坏的改变;后者为先天性脊椎畸形,结合病变与脊柱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的密度等有助于鉴别。
3.检查方法比较 X线检查有时可以显示病变和发现脊椎的改变,但价值有限;CT检查密度分辨力高,有助于病变部位、内部结构及椎间孔扩大与椎体破坏的显示;MRI检查软组织分辨力高,可以三维方向成像,对于多方位显示瘤体与椎管及脊髓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
图3-35 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
A.MRI平扫,左后上纵隔椎间孔处类圆形略低信号影;B.MRI增强,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