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理表现:海绵状血管瘤外观呈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一般无包膜,肿瘤内由异常扩张的大小血腔和血腔间隙间的纤维组织组成,形成海绵状结构,血腔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充满新鲜血液,管壁厚薄不同,偶可见肿瘤内血栓形成,并可见钙化。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较大血管瘤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有时可触及肿块。
【影像学表现】
1.超声表现 肝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小的血管瘤,多呈均匀低回声,内可见血管断面回声;大于3cm以上血管瘤,呈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内可见血窦形成的无回声区,钙化则为强回声伴有声影。瘤体内血流缓慢,多普勒血流信号不丰富。大的血管瘤可致肝轮廓改变,肝内结构受压、变形、移位(图7-2A)。
2.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较小血管瘤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瘤体内有时可见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影或小钙化影。增强扫描病灶于动脉期出现周边结节状高密度强化,密度与腹主动脉接近,并一直持续到门脉期和平衡期仍为高密度,强化从周边向中心逐渐扩大充填病灶,延迟扫描可完全充填病灶,较大的病灶中心可见裂隙状、星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为瘢痕组织、血栓形成或出血灶。血管瘤强化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特征(图7-2B、C、D)。
3.MRI表现 血管瘤在T1WI像呈边缘光滑的均匀稍低信号,T2WI像呈均匀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逐渐升高,呈所谓“灯泡征”。Gd-DTPA对比增强后动态扫描,肿瘤亦从边缘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央扩展,最后充盈整个肿瘤。
【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检查方法的比较】
1.诊断要点 ①肝海绵状血管瘤境界清楚,超声表现为强回声影,CT平扫呈低密度肿块,MRI呈长T1、长T2信号肿块,具“灯泡征”;②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强化,强化程度同大血管;③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强化不断向中央扩大,最后充盈整个肿瘤。
2.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须与多血供的肝细胞癌或转移瘤鉴别。肝癌也出现早期明显对比增强,但持续时间短,多数在门脉期出现明显消退,接近平扫密度,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瘤多数无明显强化。
3.检查方法比较 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超声检查,鉴别困难时选择CT或MRI检查。
图7-2 肝海绵状血管瘤
A.超声表现为肝右后叶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回声均匀;B.CT平扫见肝右后叶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清楚;C.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高密度强化;D.门静脉期高密度强化进一步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