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指右心室功能障碍(局部或整体),伴或不伴左心室疾病,同时有组织学证据和(或)符合相应标准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常表现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ARVC 是青年或竞技性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ARVC 为基因编码plakophilin-2 和其他心肌细胞桥粒蛋白变异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一些病例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RVC肉眼观右心室腔扩大,右心室游离壁肥厚,扩张的部分心肌亦可有某种程度变薄。组织学表现为右心室心肌被脂肪和纤维组织逐步取代。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前壁漏斗部、心尖部及后基底部,三者构成“发育不良三角”,偶可累及左心室及室间隔。
ARVC 发病较为隐匿,不易被早期诊断,并且无特异的临床症状,轻者可仅有心悸,重者可反复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心力衰竭较为少见。部分病人可无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心电图特征表现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右胸导联(V1-V3)T 波倒置及出现S 波增宽(>55ms)。多数患者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但并非特异性表现。心室颤动多发生于无症状中青年患者,尤其是运动员。
心脏磁共振(CMR)可以描述形态及功能的异常,可发现心肌脂肪浸润。
心肌内膜活检:常取材于室间隔及右心室游离壁,可见心肌被脂肪组织或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可确诊,但假阴性比例高。
二、超声心动图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下列表现。
1.不同程度的右心室扩大(图6-4-1)。
2.右心室流出道增宽。
3.右心室局部运动减低或无运动,可形成室壁瘤。
4.室间隔运动异常,主要表现为与左心室后壁运动不同步。
5.右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6.右心室调节束结构改变及肌小梁排列紊乱。
7.三尖瓣、肺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均减慢,可见三尖瓣反流、肺动脉瓣反流。
图6-4-1 心尖四腔切面
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和基底段变薄,向外扩张
在二维超声检查右心室时应采用胸骨旁、剑下标准切面及非标准切面,以充分显示右心室及右心室流出道,尤其是右心室室壁的运动情况应仔细观察,以免漏掉局限的室壁运动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右心室心肌病的上述超声特征,其特异性并不强,应与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先天性疾病所致的右心增大(如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部分或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扩张性心肌病,右心室梗死,冠心病等相鉴别,并给予排除(图6-4-2,图6-4-3)。
图6-4-2 大动脉短轴切面
显示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的扩张
图6-4-3 胸骨旁四腔切面
显示右心室局限性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