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和淋巴瘤等,常行放射治疗,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可损伤脑组织,引起放射性坏死。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在临床表现上相似,两者的鉴别极其重要,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在常规MRI上,均表现为占位性病灶,伴不同程度的水肿,在增强MRI上表现为不规则形强化,不易鉴别。在系列随访MRI上,两者均可表现为静止不变或进行性发展,因此单纯随访也不能有效的鉴别两者。组织学上,放射性坏死表现为明显的组织坏死、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和小血管损伤,组织MVD和灌注下降(图3-3-9);肿瘤复发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灌注和MVD增加。同放射性坏死相比,复发的肿瘤具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其rCBV亦相应更高,因此PWI可有效的区分两者。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复发的肿瘤,其内亦可含有放射性改变的部分,两者可并存于同一病灶内。
图3-3-8 胶质母细胞瘤
注:右额叶治疗在增强T1WI(A)上明显强化,边界清楚。CBV图(B)示肿瘤高灌注,其范围明显大于增强T1WI,肿瘤前部在增强T1WI上无显示
图3-3-9 放射性坏死
注:左额叶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手术、放疗后18个月,增强T1WI(A)示原肿瘤区强化灶,不能肯定诊断。CBV图(B)示病灶为明显低灌注(↑)。手术证实为放射性坏死
在一组57例胶质母细胞瘤放射治疗后PWI研究显示,肿瘤复发者rCBV、rPH(病灶的最大信号强度变化值与对侧白质最大信号强度变化值之比)明显高于放射性坏死组;将阈值定为1.38时,rPH区分两者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81.4%,且rPH>2.17仅见于胶质母细胞瘤复发。rCBV在两者间重叠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放射性坏死时BBB破坏明显,对比剂逸出血管外进入组织间隙,导致CBV测量不准确,此为DSC PWI的固有缺点。Hu等采用预先团注小剂量对比剂消除对比剂渗漏引起的T1效应、行基线减除技术去除渗漏对比剂的T2/T2*效应,在13例高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后,43个手术或活检标本的PWI对照研究发现,放射性改变区rCBV为0.21~0.71,肿瘤区rCBV为0.55~4.64,将阈值设定为0.71时,rCBV区分放射性改变和肿瘤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100% 。
脑肿瘤术后的情况与放射治疗后类似,手术区由于BBB破坏、肉芽组织增生等原因而表现为环状强化,在早期与肿瘤残留或复发不易鉴别,常需要随访观察。手术区强化可存在较长时间,甚至达数年之久,这给临床判断带来困难,可因此而延误肿瘤残留或复发者的及时治疗。PWI上,肿瘤残留由于血管生成,呈高灌注,而手术区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其灌注减低或与正常脑组织相似(图3-3-10)。PWI可容易的鉴别术后改变与残留或复发,为后者的早期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