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肾上腺MRI检查常用的序列除了常规的T1WI、T2WI以外,还包括化学位移成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如乏脂性腺瘤为功能性腺瘤,结合临床资料诊断腺瘤不难,但对非功能腺瘤,仅仅凭借化学位移成像则难以作出诊断。应用动态增强MRI检查这一新技术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提高诊断腺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是评估肾上腺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其软组织对比极佳,容易识别肾上腺,并可对不同的肾上腺病变做组织特性分析,大大增加肾上腺影像学诊断特异性。目前肾上腺MRI检查常用的序列除了常规的T1WI、T2WI以外,还包括化学位移成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图6-8-1 右肾上腺富脂质性腺瘤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

注:注药1min后呈明显强化(B),注药5min后强化程度明显降低(C)

图6-8-2 左肾上腺乏脂质性腺瘤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

注:注药1min后呈明显强化(B),注药5min后强化程度明显降低(C)

肾上腺腺瘤属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肾上腺肿瘤,其直径2~4cm,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恶性肿瘤的鉴别非常重要。除了常规的T2WI和T1WI成像序列以外,化学位移成像技术也被广泛用于鉴别腺瘤与非腺瘤,这种检查技术是通过识别腺瘤内富含的大量脂质成分而与乏脂质性的非腺瘤相鉴别的。但是,由于乏脂质性腺瘤在反相位上并无信号的显著衰减,因此该技术对乏脂质性腺瘤并不敏感,难以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其他非腺瘤。如乏脂性腺瘤为功能性腺瘤,结合临床资料诊断腺瘤不难,但对非功能腺瘤,仅仅凭借化学位移成像则难以作出诊断。应用动态增强MRI检查这一新技术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提高诊断腺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目前肾上腺动态增强常用的序列是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ast multiplanar spoiled gradientecho,FMPSPGR)。肾上腺腺瘤动态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多表现为快进快出,注射Gd-DTPA后,早期迅速强化,一般在2min内可达强化峰值,且大多表现为均匀强化,后期瘤体信号强度则迅速下降,一般在10min内恢复到最初的信号强度(图6-8-1,图6-8-2)。虽然不同腺瘤之间早期强化程度可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影响其强化曲线类型。肾上腺腺瘤的鉴别诊断包括①嗜铬细胞瘤: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体积较大,多数>3cm,瘤体可有出血、坏死、囊腔形成,单侧多见,右侧多于左侧,10%~15%异位,10%多发,10%可恶变,T1WI上,与肝脏类似或略低于肝脏的信号强度,T2WI上呈明显的高信号。动态增强后,可见明显、快速的增强,持续时间长(图6-8-3);由于肿块多数不含脂肪,在化学位移成像上,无明显反相位信号降低征象。②神经节细胞瘤:是由较为成熟的交感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神经鞘细胞及胶原纤维等构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后纵隔最多见,其次为肾上腺髓质,肿瘤呈分叶状,质稍硬,为包膜完整较小肿瘤,在T1WI上肿瘤信号与肾髓质相仿,T2WI上肿瘤信号比肝稍高,瘤体信号均匀,坏死、囊变少见,不侵犯和包绕周围血管;动态增强后早期强化多不明显,随时间延长呈持续增强趋势,这是与其他肾上腺肿瘤显著不同的一点,对于诊断具有很大帮助。③肾上腺转移瘤:肾上腺是全身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见于原发癌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肾癌等,肿瘤大小不等,双侧多见,在T1WI等或稍低肝实质信号,T2WI上信号较高,较小肿瘤信号均匀,边缘光整,较大肿瘤信号不均,可有坏死、出血及囊变,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动态增强后早期强化少见,一般在动脉后期强化明显,且增强持续时间较长(图6-8-4)。

图6-8-3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

注:注药后1min见明显强化(B), 注药后5min强化程度明显下降(C)

图6-8-4 双肾上腺转移瘤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

注:注药后1min无明显强化(B),注药后5min见轻度强化(C),注药后20min可见持续强化(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