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直视手术又称作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脏手术为什么要加低温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心内直视手术尽管可用体外循环的方法来暂时替代人体心脏的工作,但是由于插管等原因,体外循环带给全身的血流量毕竟达不到自身循环的要求。一般来说,体外循环的血流量仅相当于自身循环血流量的70%,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必定会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从动物的冬眠中得到了启发:为什么青蛙、蛇这些动物在冬眠时呼吸、心跳变得这么慢?为什么这些动物冬眠时可以几个月不吃东西,而能继续生存?为什么鳖(甲鱼)、乌龟等一些冷血动物的寿命如此长?原来这里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它们的体温降低了。
当机体的体温降低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就相应降低,对氧气和食物的需要量也就大大减少了。科学家们经过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体温每降低10℃,人体的氧消耗量便可减少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当冬眠动物随着冬季的到来,体温相应降低,它们体内的代谢率和氧消耗量也随之降低。难怪这些动物可以数月不吃而照样生存。
于是,医学家们就把低温的方法应用到心脏手术上来。早期医生用一个大冰袋将病人麻醉后放置在冰袋内,小儿则大多用降温毯,让患儿躺在4℃的冷水循环的橡皮毯子上,逐渐降温。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的复杂程度将病人体温分别降至30℃、25℃或20℃,在这样的体温下,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大大提高了,再配上体外循环辅助,外科医生便可从容不迫地在心脏内做各种手术。近年来,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过去认为不治之症的婴幼儿复杂性心脏畸形也相应得到了矫治,这就对低温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发展出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就是将患儿体温降至20℃以下,然后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的体外循环。这其中主要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为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容量也少。一个3000g体重的小婴儿,全身的血容量仅250毫升,要维持体外循环平衡则相当困难。加上小儿的心脏上插上几根管子,便会遮盖手术视野,外科医生手术十分困难,于是就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即在手术时将婴幼儿的体温降至20℃以下,然后让体外循环暂停工作,将体内大部分的血均引流至机器内,并可将心脏内的插管暂时拔除,确保外科医生做精细的手术操作。体外循环中必定有多根插管插在心脏上,而这多根插管会影响外科医生的视野,操作的时候也会碍手碍脚,那时就需要使用深低温技术,把体温降至20℃左右甚至更低,以降低机体的代谢率,这样就可以暂停体外循环,把插管都拔掉,使外科医师顺利完成操作,然后再重新置放插管,开始复温。
第二种往往是因为多次手术的病人,由于以前的手术瘢痕使心脏和周围组织粘在一起,外科医师手术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心脏周围组织的出血,影响手术操作,这时采用深低温技术暂停体外循环,就可以减少周围组织的出血,便于手术操作。
由于有深低温的保护,病人停循环时间可达1小时而不致产生明显的缺氧后果。一旦手术结束再将管子插回心脏,重新建立体外循环,再使病人体温逐渐恢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胸外科应用这种方法治疗了数百名体重在10000g以内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可见低温方法在心脏手术中有多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