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凝血药防范血栓形成 人体内有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两者相互平衡,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防止血液丢失。一旦平衡状态被破坏,便可出现血栓、血管内凝血或出血性疾病。而抗凝血药就是一类干扰凝血的物质,可防止血栓形成,形象地说,就是防止血液在血管里“堵车”。它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维持血液正常流动,发挥抗凝血、调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实,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60岁以上患者,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抗凝血治疗,防治患者血栓栓塞形成或复发。
抗凝血药物不能想停就停。抗凝血药服用量不足,起不到抗凝血作用,导致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大。患者服用药物过量,又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粪、胃溃疡、女性月经量多和时间延长等。患者严重的出血以胃肠道出血最为常见,需要外科和输血治疗。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痴呆、慢性肾衰竭、贫血、严重慢性酒精依赖且转氨酶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粪便隐血阳性的隐匿性出血、颅内出血病史、头部外伤后和长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患者,不宜接受抗凝血治疗。
2.药物之间会“打架” 抗凝血治疗更多的是强调治疗个体化,因此,患者应注意禁忌,定期去医院检测凝血时间,以便及时调整抗凝血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
不同药物可能会在体内与抗凝血药“打架”。通常,胺碘酮、雄激素类、西咪替丁、双硫仑(戒酒硫)、红霉素、甲状腺素、甲硝唑等药物,会增强抗凝血药效价。抗甲状腺药物,如巴比妥类、格鲁米特(苯乙哌啶酮)、利福平等药物,会降低抗凝血药效。因此,在抗凝血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必须使用时,可适当调整剂量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使用抗凝血药物要有急救措施,如使用肝素之前,要准备好硫酸鱼精蛋白等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