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材的专业性越强我们越没法上历史的内容

教材的专业性越强我们越没法上历史的内容

时间:2023-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其人其事小玉老师刚工作三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现在在X中学同时教学初一和初二的“历史与社会”。我期待对小玉教学故事的描述能够折射出更多社会科课程的现实教学景况。课堂教学听小玉的课让我体会到,她的教学就如同我国社会科课程的现状,在跌跌爬爬的摸索中成长。小玉的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课我都听了,说实在的,初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完全模仿文珍,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小玉老师_在认知与体验之间探索_寻求理解之路——社会科课程研究

1.其人其事

小玉老师刚工作三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现在在X中学同时教学初一和初二的“历史与社会”。她外表安静斯文,稍一争论就会脸红,总有点惶恐不安。其经历也非常简单,大学毕业后就到家乡这所中学任教。高中是在县城里一所重点中学读书,中学成绩一直很不错,是很多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高考成绩相当突出,是学校的一名优秀毕业生。因为喜欢当老师,所以就报考了师范大学。

我问过她做一名初中的教师,教地理或历史与社会这种“副科”,心里是否乐意。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很喜欢,我还想去教小学呢,可惜地理学科小学里没有,也只好留在初中了。”

她对当好一名教师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个十分用功和好学的“小老师”,有一种很热切的情怀,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社会科课程教师。有一次,为了上课,她自己掏钱买了好几袋不同品牌的牛奶,而且还作为奖励送给参加教学活动的那几个学生。如果有一堂课上得不开心,她就会相当沮丧,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会立即向别的老师请教;如果有开心的地方,也会喜形于色地和其他老师分享。这一份纯真和热情每每令我感动。不过,我也看到,她好像不开心的时间比较多,有时候在备课的时候就开始眉头紧锁。

我观察她的教学的次数不是很多,只有不连续的三次,可是和小玉交流的时间却是最长的。

小玉的地理学科背景、教学体会、教学实践以及她对课程教学思考的热忱,在我眼里都具有代表性,所以在我的同学和她之间,我终于还是决定讲述小玉的教学故事。我期待对小玉教学故事的描述能够折射出更多社会科课程的现实教学景况。

2.教学的故事

(1)对教材的认识

小玉同时使用上教版(初二)和人教版(初一)这两套教材,在我指出这两套教材是依据不同的课程标准编写之后,她认真地回想和比较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这两套教材的内容,她在上课的时候实际上都有点“把握不住”。

主要的原因是教材的“专业性太强”,而且“专业性越强,越是没法上”。她所说的“专业性强”,实际上是指教材的“学科痕迹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明显分为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社会学内容等。

玉:教材专业性越强,我们越没法上。地理的内容,历史老师就没法上;历史的内容,我们地理老师没法上。

严:你说的专业性太强,是不是指学科内容分割得很明显,是地理和历史内容的拼盘?

玉:对,就是。现在初二使用的教材完全都是历史内容,初一使用的教材又好像都是社会学的东西。专业性太强,学生问的问题我们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只好又回到课本上,生怕出错。初一的社会科教材让社会学系的人来讲更合适。但是学社会学的人一般又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一般都到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或者最好让我们接受一下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如果有专业知识打底,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确立教学目标就能够比较到位。现在,唉,等于就是……

(她没有说下去,表示对这些教材完全一筹莫展。)

严:别的“历史”老师是不是也觉得有明显的地理内容,他们教不来?

玉:是的,我之所以今年又教初一,就是因为初一的新教材(人教版)都是地理内容,而且专业性特别强,历史老师都教不来了。只有到了后面第三单元“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家园”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内容上贴近生活,很综合,老师都觉得好教了。你看,第四单元是“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地理知识。

严:你是觉得越综合的教材越好教,越拼盘式的越不好教,是吗?

玉:好像是的,因为现在师资就是这个样子,专业不能跨得太厉害。

严:不好上也得上的话,你们怎么办呢?

玉:我们几个老师都一样,彼此听听课。如果是历史的部分,就去听历史老师的课;如果是地理部分,原来学历史的就来听我们的课。还有就是自己开始学习历史。你看,我现在的桌子上放的都是历史类的书。

对这样的教材,小玉的感觉是有点怕上课,所以她会让学生读读教材,或者就学生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内容交流,最终还是回归到教材的内容上,生怕自己出了差错。

在她看来,与其这样编写教材,不如“多提一些问题,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教材上给的内容越多,越容易让她放不开手脚,只想着如何“教书”。

(2)课堂教学

听小玉的课让我体会到,她的教学就如同我国社会科课程的现状,在跌跌爬爬的摸索中成长。小玉的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课我都听了,说实在的,初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完全模仿文珍,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我认为,对她而言,一方面文珍的课堂形式她可能更为习惯和熟悉,而叶子的课她可能“把握不住”;另一方面,文珍的教学紧扣书本,对于小玉这个学地理的人来讲,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上“历史课”,就只能先全盘模仿。就像叶子说的,新教材给了老师空间,但是也增加了难度。如果没有掌握历史本身的框架,把课“上出来”是很困难的。在她看来,如果使用这样的教材,只有历史专业毕业的人才能胜任。

她的初一“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完全是在摸索中前进。作为一个地理学科背景的人,又没有非常多的社会科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培训,小玉的课堂教学在我听来完全是找不着北,所以她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着以笔墨的地方,如果真的写下来呈现,那么基本上会是一篇冗长而乏味的纪录。我听完她的第一次课后,和我交流时小玉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噘着嘴,满面通红。不过,每一次与她的交谈不乏生动之处,她的情况恰恰也因此具备了某种代表性,很多教学情景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有一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初一年级的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一课是“永远面对的选择”,第二课是“合理的购物方式”。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这部分教材的大致内容附在下面。

合理的购物方式

在市场上,人们都想买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力求少花钱而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

什么样的商品才算物美价廉,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因为影响他们购物的因素是不同的。这些因素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功能、商品价格、商品产地、商品品牌、售后服务、购物者的需求和喜好、广告影响和购物环境,等等。

怎样购物才算合理呢?首先,要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来安排支出,使支出与收入水平相适应。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节俭,在购物时,最好能经过分析、比较后再购买。最后,购物时,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要盲从,如不论自己是否需要,看到商品降价就大量购买。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小玉做了如下安排。

开头很有创意,她让学生上来“买”她带来的几种袋装的牛奶,她把每一种产品的名称、价格和容量都写在黑板上。学生都很起劲,有两个学生要求上讲台来“买”牛奶,一个学生选了贵而且容量最小的蒙牛牛奶;另一个学生选了一种比较便宜但是量最多的本地产品。学生都对他们的购买很感兴趣,纷纷讨论。

接下来,小玉就让这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选择的理由,还把牛奶奖给这两个学生。学生的理由说完以后,小玉开始让同学们讨论这两个同学考虑了哪些因素。看得出,学生完全回答不到小玉所期望的点上,他们会直接说“XX同学想买便宜的”,小玉就连忙总结:“嗯,这是什么因素呢?价格!”将其写到黑板上。学生还会说“XX同学觉得蒙牛牛奶好”,小玉就总结出“这是考虑质量”。

于是,无论学生怎样回答,小玉都想方设法地将其“变成”课文中的几大因素,尽其所能把书上所说的因素“总结到位”。花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总算把书上所写的几个因素“商品质量、商品功能、商品价格、商品产地、商品品牌、售后服务、购物者的需求和喜好”写到了黑板上。而“广告的影响和购物环境”这两个因素,小玉的确很难利用买牛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于是就被放弃了。

这种情况是这一堂课的主旋律。教学的最后一个内容是“怎样购物才算合理”,讨论这个问题,在我眼里有那么一点社会科课程的味道,因为可以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实际观点。但是很遗憾小玉的教学目的却完全是让学生由此得出教材中所写的合理购物的三个原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小玉想了一个“绝招”。“这其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呀,我只好用他们自己的题目,引导出书上的(内容)。”“按照它(教材),我只能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才能得出书上所写的这三个标准。”“如果完全让学生讨论的话,学生说的可能会和书上写的完全不一样;或者除了这些之外,他们还会有很多自己不同的想法。”

严:你这一招叫“请君入瓮”。

玉:(笑)对。你知道,我现在的思路经常是这样的:比如让学生去模拟活动或去调查,归纳他们的生活经验,然后再将其生活经验导入课堂教学。但是,我引导他们不是为了像你说的那样从书本落实到生活,我是让他们从生活落实到书本。(笑)生活中是怎么样做的,如果和书本上一样,那就是合理的;如果和书本上不一样,我就把书本上的东西教给他们。

严:可是,你真的觉得初一社会科的这些内容都是合理的吗?

玉:我的矛盾也就是在这里呀。有些内容我感到是脱离学生的实际,不合理,我就不用它,但是有一些呢,我就是感觉到它不合理,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后来还是按书本上的教。

严:是不是担心万一不这样做,反而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收场,还不如稳妥一点,安全一点?

玉:(笑)是啊。在对小玉的访谈中,我常常觉得她有点“明知故犯”。她点出了自己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打底”这样一个客观原因,此外,她还找到了另外一个原因。

玉:其实也不要说教材怎么样,我觉得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问题。你看我们作为引导者,以前完全是在一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你让我变变变,我真的很难变。虽然我心里面也知道应该这样,但是在实施中我就是不能把它们真正实施到位。

严:对啊,我们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你不觉得这恰恰需要改变吗?尤其是这样一堂课的内容,你教给学生这几条书上的原则,对学生来讲有意义吗?你觉得是让他们在这堂课上体验购物的选择与判断重要,还是了解和记忆书上的这几个因素与所谓的三条原则重要?

玉:你知道我害怕教这门课的一个原因就是你说的这个。我每一次去上课,要么是把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们,划划、读读;要么好像是把他们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东西在45分钟之内交流一下而已。经常都是交流学生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且还只是一部分。我只是引导他们说出来而已。

严:所以你觉得学生在你这样的课上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样的课其实对学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是吧?

玉:(比较沉默,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嗯。

的确如小玉自己所感觉的,这堂课开了头以后,她都是在和学生交流“生活中所遇到的商品价格的各种变化”。她问一项,学生把生活中知道的事例说一下。说来说去,用了将近25分钟的时间,说完了教材文本框中的内容。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到后来学生都不大想说了。

通过观察小玉和与其交流,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玉的摇摆和困惑。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对她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又使得她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但是因为对教材内容完全陌生,她只好在传统和革新之间摇摆不定,摸不着方向。小玉明显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恐惧”,她缺乏像叶子那样对课程的坚定理解,也不能像文珍那样及时调整自己。

在她的课上,她还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会设计很多问题。但是“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他们一点都不想回答的样子,一点也不配合上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听了她的若干节课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她所提的问题都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并不是“学生的问题”。问一两个这类问题,几个爱发言的还能配合一下;但如果一堂课所问的问题都和学生的兴趣无关,学生很快就不想配合了。所以在小玉的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就像一场写好了剧本的演出,如果学生不能照着她设想的情节出演,她就会觉得很沮丧、担心。以我的思考,学生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课程内容的优势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关键是要问出学生想回答和能回答的问题。我把我的想法与小玉做了交流。在后面的教学中,小玉果然感到“好受了一些”。一个关键的变化就是她开始不再使用她的口头禅“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到了后面一节课“时尚与未来”,她设计的问题变成了:“你的……会怎样?”“你会怎么办?”“你认为……”果然学生不再被动地被问题“轰炸”,开始不断投入到对问题的回答中,积极思考。

也许我一直想跟她讨论的观点就是我所期望的:社会科教学应当是一门生活化教学的课程。教师不是某门学科的权威,也不可能是每门学科的权威。尤其是社会科课程,以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目的,课程涵盖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学科内容,即便是教师自己,完全掌握这些学科内容也是不太可能的,那么该如何做呢?我觉得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体验和理解社会生活,忘掉所谓的教师身份,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平等的角色中。小玉在和我交谈的时候,总会习惯地将学生称为“他们”,把自己称为“老师”。可见,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她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在新的课程观念中,课程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社会科课程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理解生活和创造意义的过程。我们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体验者,在这一点上社会科的教师和学生是一样的。企图对社会科课程的各学科知识都了如指掌再去做社会科教师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径是师生共同面对社会内容的开放性,共同建构这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