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人其事
石强是我最早认识的处在教学第一线的社会科课程教师。2001年,当时他所在的上海市D小学作为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举办国际研讨会,他上了一节社会科课堂教学演示课,我前去听课和参加座谈,由此结识了他。
当时我对质的研究已经开始接触和了解,打算在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在认识了石强以后,就开始侧面打听石强的情况。经过之后多次深入观察和交流,我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可以说,作为一个社会科课程教师,石强并没有特别显赫的成绩,但是他在我所遇到的教师中最接近我理想中的社会科教师的形象,教学也是我所看到的比较生动、有生命力的社会科教学。这个发现和所得是在开始观察和研究之初所始料未及的。
这几年,石强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故事和教学故事很多,这些平凡和真实的故事如此具体、生动,每次都会让我有一种描述和反思的冲动,对我的研究和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当我一一阐述这些各具风格的教学故事时,我决定把石强的教学故事放在最后,隆重推出。
石强1990年就读于上海市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他觉得“当个老师蛮好的”,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一直对教师这份工作很喜欢。当时他也没有跟父母商量,自作主张报考了师范学校,所以他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不过后来看我发展得还蛮好的,也就消气了。”
在我描述的这些老师当中,石强成为社会科课程教师的时间最长。毕业以后,他分配到了一所小学,“规模不大”,先教了一两年的语文。因为石强在师范学校里就是搞班级和团队工作的,所以当时的校长很看重他的工作能力,很快就让他专门担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同时教社会课。也就是从那时起,石强开始担任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只任教社会课。这种情况在小学中比较少见,在小学里大多是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兼职任教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在这之后,石强换了三所学校,但他基本上还“专职”做社会课老师。现在,石强是一所新小学的校长助理,但还在上社会课。他已经大约做了9年的“专职”社会课教师了。他自己也说,“我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石强的特殊发展可能与他社会课教学的“师傅”对他较早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石强在开始上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第一年,就被学校选送参加了区课堂教学比赛,得了二等奖。石强的“师傅”当时担任这个区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教研员,听了这堂课以后,立刻看中了他,将其收为自己的“徒弟”。这种师徒关系实际上就是该区的各科教研员在自己的本学科中挑选一些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师傅”要经常听“徒弟”的课,在众多“徒弟”中定期指导一名“徒弟”来开课供大家一起研讨;有了“师傅”以后,“徒弟”如果有什么教研活动就可以请“师傅”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据石强说,他的这位“师傅”研究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已经快30年了。“师傅对我的影响很大,跟师傅在一起,做了不少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觉得石强本人也具有一定天赋。据石强转述,他“师傅”对他的评价是“上课总是很有激情,容易激发学生”。同时,也非常勤于钻研和思考,属于那种“自己要”的人(这是同事和领导对他的评价,一开始我有点听不懂,后来才知道,就是指那种很自觉上进的人)。他的这股子钻劲每每得到同事和各级领导的赏识。一直到现在,我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也总是意气风发。每次与他谈论对社会课的很多理解和思考,我都会觉得有收获。
严: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做社会课的老师?
石:应该说是的。我现在之所以得到了一些认可,都是社会课教学给我带来的。我对这门课思考得比较多,所以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任何一门课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就会上好。
严:你现在上社会课在一定范围内是不是有点名气了?
石:(笑)可能是吧。
2001年,石强还被派往云南省上了一堂社会课,听课的云南本地教师有500多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教学的故事
(1)对教材的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石强上课所用的教材都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的老教材,这本教材是上海“一期课改”的产物。
当时,小学社会课是上海“一期课改”规定的一门新课程。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开设社会课后,不再单独设置历史、地理课(这和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情况差不多)。1989年开始编写小学社会课的教材,1991年试用,1995年开始全市推广。石强的社会课教学生涯与这门课程、这本教材的发展是同步的。那么他是如何看待教材的呢?
石:我觉得其实教材只是给你一个蓝本,我们上社会课的老师完全应该打破这个蓝本,我们(即使)用这个蓝本,只是用它的知识架构,也不能循规蹈矩地一步一步照它的来。
严:你是说要按(教师)自己的思路来?
石:也就是可以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但是最终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他们编制这样一个教材,有其教学目的与目标,比如这一节就是让学生理解现代科技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我对班级的孩子比较了解,我知道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也许书中所讲的那些例子他们不感兴趣。那么你可以找一些与这些知识点有关的,又符合它(教材)的目的和目标的内容充实进去。
严:我听你的课也觉得很多内容是你自己的。你其实不是在使用教材,你是在自己开发教材。
石:(有点得意地笑)我知道教材的逻辑性很强,体系很好。它这样一步一步来肯定比老师设计得好。但是我们老师也有优点,编教材的人毕竟不接近孩子,我们更知道孩子的特点,我们必须灵活地对待教材上的内容。
对比文珍、小玉、叶子对教材的认识,石强的态度是相当超然的。他并没有给我任何关于教材好坏的评价,我相信,不管什么样的教材到石强的手中,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打破”。在他的教学中,教材既不是出发点,也不是归宿。他眼中关注的是儿童、生活,而不是教材。
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兴趣,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寻找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要让他们觉得学了这个东西有用,在生活中用得着。我觉得这堂课就成功了。(石强,2004)
(2)课堂教学
我第一次听石强的课时,他所在的小学正在举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国际研讨会。石强上了一节社会课的公开课,其目的主要是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对学科教学的影响。那是一节三年级的“消防课”,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课堂时光。当石强宣布下课铃声就是火警铃响,要求所有学生按所学方法开始逃生时,我感觉好像还沉浸在课堂氛围中,但是教学又的确已经结束了……这种情景,我至今还在回味,试图挖掘出这种课堂教学的奥妙之处。
关于石强的教学故事,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在我看来每一个都值得讲述。石强本人认为最值得讲的是他在云南所上的那节课,他花了好长时间与我进行交流和讨论。
当时石强所在的区与云南某地区结成了互助关系,教研室每年都要选派一些教师到该地区进行课堂教学的展示。2003年,石强作为小学社会课老师被派到云南去上一节小学四年级的展示课。“有500多人听课呢,吓我一跳。幸亏准备充分。”对石强本人来讲,这节课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与我交流的时候,还一边播放上课录像一边不断反思。石强认为:“这节课代表了我所有的思考和体验,准备充分。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我觉得是我比较成熟的一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石强是按照上海的四年级教材选定这节课的,当时他不知道云南当地用什么教材,只知道听课的学生是小学四年级,所以就自己选择了这节课。
真到上课的时候还是发生了一点问题。他们说给我的是四年级一个最好的班级,学生的普通话很好,上课时候发现,小孩子的普通话还是有点不太好,交流有点困难。
我认为备课最主要的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来寻找教学切入点,他们才会感兴趣,才会被吸引到你的课堂中来。(石强,2004)他的教学开场白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以下为课堂教学实录,根据教学录像整理。)
石:(精神非常饱满)上课!
生:起立!
石:同学们好!
生:(学生的声音也非常响亮和整齐)老师好!
石:请坐。在上课开始,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2001年那难忘的一幕。
(开始在教室大屏幕上播放录像“精彩回眸”,内容是一段对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回顾与思考的电视短片,首先是回放2001年7月13号那天全国各地出现的各种激动人心的场景。然后主持人将话题转入短片的中心:然而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不仅是欣喜,更重要的是将给北京带来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变化。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他们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理想呢?开始播放韩国申办奥运会以后的一系列变化,最后录像在主持人充满激情的声音中结束:北京,一个充满朝气的国际化大都市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
石:同学们,大家一定还记得中国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情吧?(学生:记得)现在影片看完了,我想听听你们在看了这个录像之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有好多学生举手,石强提问了两个孩子,让他们回答。)
生:申办奥运会让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
生:北京越变越漂亮,所以申办奥运会取得了成功,我们胜利了。
对于这个开头,后来石强有这样一段回顾:
因为我事先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国际交往问题孩子们不是很了解,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怎么办呢?但是申奥的那段历史孩子们记忆犹新,所以我在开头就用了申办奥运会这个片断,学生对于这一事件有所了解,那么我就从这里引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与国际社会进行交往这样一
个情境中,让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石强,2004)
这是我和石强在对其社会课教学的探讨过程中第一次提到“生活”和“体验”这两个词。在后来的交谈中,石强自己也发现,“生活”和“体验”这两个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他对教学的回顾中。最终他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是“比较生活化”,“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
石:我喜欢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入手,如果这堂课让孩子们学到了在生活中有用的东西,我就觉得这堂课成功了,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课其实学生也爱听。
严:如果你上语文课,也是这个样子吗?
石:语文课好像有点不行。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往往都是规定好的,包括它的内容和密度,没有像社会课这样教师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所以,我更喜欢教社会课(笑),小孩子也喜欢听,因为他们觉得学的东西(生活中)有用。
接下来,石强开始导入新课。
石:都说得非常好。那你们要不要听听我的第一感受?
生:(齐声回答)要!
石:我在看了这段录像以后,第一感受是特别高兴,当时的人们特别喜悦。你们有没有感受到?
生:(齐答)有!
石:那么人们为什么高兴呢?申奥成功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四个人一个小组来讨论一下。好吗?好,开始。
(学生开始分小组,前后讨论。)
石:我看到这两个小组讨论得特别好,别的小组也不错,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悦?申奥成功有什么作用?
生:因为中国申奥成功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和以前不一样,就会有更大的发展,这为我国增添了光彩。
生:因为在2001年以前我们低于其他国家,2001年以后我们战胜了其他国家,所以……
生:以前我们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不是第一,申奥成功以后我们就能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
石:好,你是说会有利于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那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刚才大家看到了韩国的情况。
生:会有更多的人到北京来,到中国来旅游。
生:申办奥运会,会让北京的经济更发达。
石:很好,虽然话很简单,但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说到了点子上,很不错。我们把同学们的意见总结一下,大家看对不对。
(屏幕展示:体现了中国向国际打开大门,让他们来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也向国际社会学习,使国家更强大。)
石: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石:好,使国家更强大,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屏幕出现字幕: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大家看清楚了吧?什么问题?
生:(齐答)国际交往。
石: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国际交往,这就是今天的课题,大家把题目朗读一下。
(学生集体朗读“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
计算一下时间,如果按常规的评课来看,石强的导入新课用了十几分钟,也许是完全不符合规范的。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没有谁规定过每节课的序幕都必须非常短暂。可以看出,石强是在花大力气把国际交往这个离学生比较远的话题,一步一步地引入到学生的视野中来。他试图充分展开和创设生活情境,表现得相当有耐心。
我也想让他们就所看到的片断充分展开讨论。从这个具体的事情入手,我想把他们深入地带到这个问题的情境中来,毕竟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得不多。而且,我想云南的小孩可能与上海那样大城市的小孩有不同的地方,我想先给他们一个充分感受的时间,不要一下子切入教学内容。(石强,2004)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石强通过平等的对话,在开头短短几分钟拉近了和这些孩子的距离。“那你们要不要听听我的第一感受?”石强很少像小玉那样总是说“老师想”“老师有”,而总是直接用“我”字开头。由这一个字就听得出他和学生的关系很不同,在他的课上他与学生的关系是“你我”关系,而不是代表了某种等级区分的“师生关系”。我想这也是他生活化教学的一个体现吧。老师和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一员,课堂上共同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石:很好,我们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把我发给你的教材阅读一下,看一看书上怎么说的,把你认为是国际交往的好处的内容先自己找出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我要看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多、最快。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学生开始迅速查看印发的教材,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来。)
石:好,这么多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现在,你们找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块,看你们两个人找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我们进行个比赛好吗?
(学生很快开始前后左右交流起来,只有一两个人要离开原来的座位。这时石强发现,有一个学生好像没找到好朋友。他立刻走到学生的身边,对全班同学说,我发现他暂时没有好朋友,就让我先和他交个朋友,以后更多的人和他交朋友好吗?学生这才发现“丢了”一个同学,都连忙说好。)
一段本来有点枯燥的认知学习转眼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中很有趣的体验,学习的形式变成了与好朋友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安排好的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同学。
石强一直对我强调,他上课喜欢“生活化”,“要让学生感觉跟他们在生活中一样,要把生活中做的事情移到课堂中来,不管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我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动用了孩子们各种感知器官,比如听一听老师讲的内容,读一读书上所讲的内容,划一划书上的问题,动嘴说一说,讨论一下。不要小看这些教学形式,其实这就是教会孩子们自学的方法”。石强的教育信念是“教是为了不教”。我曾在他的办公室看到一幅墙贴,上面写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许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应当一直秉承的教学信念。
在两对好朋友上来回答了问题以后,石强还用现场采访的形式,要学生谈一谈,他们各自从好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还有点拘谨,但是,言谈之中都会用到“他告诉了我……”“我学到了……”“本来我……”。石强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应当“像他们在生活中一样,可以相互学习,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这种机会和空间,这样的效果比老师讲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就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座位,与自己的好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从好朋友的身上取长补短”。
石:通过这些同学的总结,大家看到书上告诉我们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有这么多好处。我现在了解到,我们云南近几年来与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信息交流发布会,怎么样?把你们知道的信息跟同学交流,也可以跟这些听课老师交流,好吗?(学生齐答:好)好,行动吧!
可以和听课的老师交流,这个“提示”一给出,当时学生们一下子比刚才找好朋友学习还要激动,有几个胆子大的学生立刻就开始找听课的老师交流了。一些胆子小的同学羡慕地看着他们,也想这么做,但是好像还无从下手。看得出,听课的老师一下子有点慌乱,也觉得很新奇、有趣,录像中闪过很多诧异的笑脸。很快各个听课老师与很多小朋友开始愉快地交流起来。我只能说“简直不像一个课堂”,也许有些学者和专家甚至可以把这样的课堂形态称为解构的后现代课堂。
我想这就是没有围墙的课堂。正如石强在课后对这些老师所谈的体会:旅游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幕,我们上社会课就是要把课堂搬到社会中,把社会搬到课堂上,要打通这两者。在石强的眼中,这代表了教学的开放性:
其实自主也好,合作也好,其精髓在于开放。我在这节课中让孩子们进行信息交流就是保持开放性。国际旅游的小品表演也是如此,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些同学比较有个性,胆子比较大,他会选择做导游、做接待;还有些同学平时比较喜欢随大流,他们就会选择当国际友人。最后要把我们的课堂延伸至课堂之外,就像我在最后要他们实话实说,这也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石强,2004)
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小玉老师的一句感悟:“实际上,社会课要上好,就是要开放。”
(现在,学生回到座位上开始交流。)
石: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一下:云南在近几年到底有哪些涉及国际交往的事情?
生:现在我们云南将修一条六个车道的公路,一直要向南通到外国。
石:你的信息是从哪儿来的?
生:听我爸爸说的。
石:哦,听来的。
生:最近我从新闻联播上看到云南要举办“国际旅游节”。
生:我也知道第三届国际旅游节要在云南举办了。在国际交往中,有很多外国小朋友到一些学校里练体操;也有一些外国小朋友到云南来摄影,还有很多外国人到丽江这样的地方参观。
石:你说得很好,想不想将来当一个信息很多的小记者呀?(生:想)好,你会很有发展前途的。
石:我是初次到云南,我知道云南近几年有国际花卉节、民族服装国际博览会,还有同学说的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给我们云南带来2亿多元的资产,间接的经济效益达到100多亿。不仅让国际友人知道了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也让国际社会更了解我们云南。作为云南人,你们自豪吗?
生:(齐答)自豪!
石:你们知道我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吗?有的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有的是从这几本书上看来的(出示书),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找这几本书看一看,你会了解得更多。以后你们再向人们介绍云南的时候就会更自豪了。
石:其实呢,国际交往在古时候就有。今天我就让你们听一段故事(屏幕上打出图片和文字:郑和下西洋)。你们知道郑和吗?(生:知道)你们知道他是哪里人吗?四川?不对,他是云南人!(学生发出开心的惊叹声)我们边听边思考,郑和下西洋带来什么好处?
(画外音开始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生:他们不畏险阻,实现了和西洋人的交往。
生:郑和到了那里,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关于西洋人的话题和故事。
石: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好处?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屏幕显示,学生朗读:加强交流,传播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石:历史上除了郑和,还有一个进行国际交往的人物——张骞。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当时中国和中亚乃至西亚许多国家的联系,他经过的丝绸之路一直延伸至中亚和西亚地区。
[屏幕展示张骞途经的丝绸之路上一些主要地点(西安、阳关、敦煌、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景图片。]
石强十分注重历史故事的教育意义,几乎每一节课都会讲一两个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这些历史知识在石强的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与他长期任教思想品德课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模式就是“从一个历史故事导入,讲某一个传统美德”。还有就是石强本人比较喜欢历史:
石:我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喜欢历史,现在上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也觉得历史很用得着。
严:为什么你觉得历史知识很用得着?
石:我们现在教学很多方面是谈要发展、要创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忘记历史。其实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历史,了解一些优良传统,这也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深化,历史的学习能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石:说实话,我上社会课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我让他们从历史故事中了解文化、了解人,再谈谈现实情况,觉得这样上课蛮好。
也许在石强的眼里,这只是直觉式的体悟,还没找到理论上的支撑。但是叶子已经对我说过一句很明确的话:“其实我认为,社会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石强的社会课之所以比较“吸引人”,我想与他的历史意识也有一定关系。
石:通过现在的事情和历史上的故事,我们知道: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应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屏幕显示)。现在我也了解到,我们云南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其实旅游也是加强国际交往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家乡的旅游胜景怎么样?
(播放一段云南风景旅游的短片,学生纷纷指出它们的名称。最后画面上展示了所播放的这些名胜的景观照片。)
石:好,那么下面就以云南的旅游来进行一下国际交往。好不好?我们一部分同学作为来云南旅游的国际友人,一部分同学来做一个旅游团的导游,还有一部分同学呢,作为我们云南当地的接待人员。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要做什么,选好之后走到前面来,国际友人站在那边,导游站在他们的前面,当地的接待人员站在这边。当导游和接待的在我们云南叫做什么?阿黑哥或者阿诗玛,对吧?好,每个人想象自己想做什么,该怎么做。(学生在兴奋地思考)准备好了没有?好了吗?好,开始。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迅速站好位置,大部分学生都站到了国际友人的位置上,在石强的引导下,接待的同学先说话。)
生(接待者):欢迎你们到我们云南来,希望你们在云南的这段时间玩得很开心。
生(导游者):请你们跟我来,请问各位嘉宾你们想先参观云南的哪个著名景观?
生(旅游者):(你一言我一语)石林、丽江……
生(导游者):那我就先带你们去游览云南路南的石林吧。石林是云南的著名景观,其实在我国不仅云南有石林,浙江也有一个著名的石林雕像,叫梁山伯与祝英台。
石:知道的还挺多的(众生笑)。
生(导游者):希望大家以后多到云南石林来参观,谢谢。
石:好,现在飞机经过的声音在我们头顶上轰鸣,提醒我们该登机了,所以我们今天就游览石林这一个地方。各位游客再见,导游也回到座位上。
后来,石强告诉我,本来他把课堂教学设计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当他看到有好多学生都选择了充当国际友人的时候,忽然觉得这样不行,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又接着做了以下教学安排:
石:这时候我想请大家想想,尤其是那些作国际友人的同学想一想,对接待的人和导游,有什么你觉得还不满意的地方,给他们提出来改正,让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也能注意。
生:导游的介绍太简单了,没有让国际友人更多地了解石林。
石:对,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云南。
生:我觉得他们应当用英语,因为这些是外国来的人。
生:他们的话说得很有礼貌,但是应当和我们握手。
石:大家说得太好了。好,现在,我们最后来共同讨论一下,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国的国际交往做些什么。好,大家都坐到我身边来,一起来实话实说。
(看来学生已经相当习惯在这堂课上跑来跑去了,不到30秒钟,就一下子团团坐在了石强的周围。)
生:我们可以更努力地学习知识,介绍更多中国的情况,加强国与国的交往。
生: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可以给各国来宾介绍中国的历史。
生:我们还要好好学习外语,这样才能和国外的人进行交流。
石:好,现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里想一想,我可以为中国的国际交往做些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
(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都在默默思考。)
我相信谁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有一种感动。这让我想起课程专家史密斯说的一段话:“乐曲最后一个音符奏完时台下的那片宁静,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大家被深深地感染了,进入到刚才的表演所提供的那种新颖的自我理解中,进入到新型的心心相印中。”[9]
石:我相信将来中国的国际交往会更加频繁,你们都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所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说到做到,积极地进行国际交往,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也把我们云南建设得更加富强,好不好?
生:(齐答)好!
石:好,下课。
读完了石强的教学故事,我想会有很多见仁见智的想法,他如何可以形成这样相当独特的教学方法,也许值得我再做一番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深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课程思想就是“给孩子一片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构建自己的课程。石强所在的上海市D小学相当成功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改革,还曾经在他们的学校召开过一次国际研讨会。石强一直热情地投入到这次课改中,“我觉得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平时上课的时候,我更喜欢让学生自己说与做,尤其是社会课,我觉得更应该像综合实践活动一样,让他们自己像在生活中一样去学习,我在课堂上也尽量给他们空间,多与他们交流”。我想这也是石强一贯的社会课教学信念——“进行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3)评价的“主人”
教学方式的不同必然意味着评价方式的改变。在听了石强的社会课教学以后,我对石强的课程评价感到非常好奇。
严:你的社会课有考试吗?
石:有啊。
严:怎么考?
石:一般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给他们一个题目,让学生回答一下:学习这个学期的社会课,你的感想是什么,或者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时候也会让他们回答一下,印象最深的社会课是哪一节课?为什么?
严:口头回答吗?
石:不是,都是让他们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学到了东西,也可以给我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反馈,对我以后的上课也有帮助。学生都会写得很好的。有时候他们也会把上课的体会写在周记里,看了以后对我自己的帮助也很大。
严:你是如何评分的?
石:我们的要求是打等第,不要具体的分数,一般也就是优、良、中、差这样的等第。
这样的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是石强和他们学校的校长协商后才得以形成的。就他所知,他的很多同事还是和以前一样,出一些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形成一份期末的考试卷。
还和我刚开始教社会课的时候一样,把书拿过来,照着书出一些题目。那样的考试实际上没什么意义,也会变相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会对社会课一点兴趣都没有。我还是很高兴我遇到了这个校长,她很开明,对我的这些想法都很支持。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方式,能写出真情实感,可以真正反映出他们在社会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我自己每次收获也很大,知道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课。(石强,2004)
对比文珍、叶子、小玉和石强四个教师对评价的态度,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非常重视,只不过重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就像叶子曾经说的——“评价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仅就我目前所观察的情况来看,课程评价绝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设计的步骤问题、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实际情形要远远比这样的理解深刻和复杂得多。毫不夸张地说,社会科课程的评价问题尤其复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寻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常觉得举步维艰。社会科课程的评价问题值得我们花更大的力气去思考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