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降尿酸药的应用

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降尿酸药的应用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痛风间歇期处理的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保持血清尿酸于正常范围,防止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和保护肾功能。在痛风间歇期中开始采用降尿酸药时,应该防止由于血尿酸含量迅速下降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可预防性应用痛风炎症干扰药,直到血清尿酸降至357微摩尔/升以下数周。在间歇期及慢性期为维持正常血清尿酸,则需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为保证有效,药量要足,并终身维持。间歇期降尿酸药物治疗有两类。

痛风间歇期处理的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保持血清尿酸于正常范围,防止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和保护肾功能。同时应该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痛风间歇期除严格遵守饮食治疗原则外,使肥胖者逐渐达到理想体重,是项艰巨而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对于1年内仅有1~2次急性关节炎发作,而且发作后血清尿酸水平和肾功能正常者,一般无需预防用药。

对血尿酸持续在470微摩尔/升(8毫克/分升)以上、发作频繁、有肾或其他组织损害及痛风结节者,均需适当选用尿酸促排药和尿酸生成抑制药,并需预防性应用痛风炎症干扰药。

尿酸促排药的最大优点是不影响嘌呤和嘧啶代谢,故对下列情况者多先采用。①年龄小于60岁者;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大于80毫升/分者;③尿酸排泄小于70毫克/日且无泌尿道结石者。对于采用排尿酸药的患者,尤应强调保障尿量充沛和碱化尿液。

在痛风间歇期中开始采用降尿酸药时,应该防止由于血尿酸含量迅速下降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可预防性应用痛风炎症干扰药,直到血清尿酸降至357微摩尔/升(6毫克/分升)以下数周。急性发作频繁者,可能需要无限期地预防性用药。

在间歇期及慢性期为维持正常血清尿酸,则需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为保证有效,药量要足,并终身维持。应用降低尿酸药物的指征:①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然大于416.5~476微摩尔/升(7~8毫克/分升);②每年急性发作在2次以上者;③有痛风石或有肾功能损害者。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常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痛风石形成及减轻肾损害。

间歇期降尿酸药物治疗有两类。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和苯溴马隆 (痛风利仙),不良反应较轻,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和顽固性腹泻,少数也有皮疹。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应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 000毫升以上,以利尿酸的溶解和排泄。另一类降尿酸药物是别嘌呤醇,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尿酸的合成。一般情况下,患者对别嘌呤醇的耐受性较好,但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皮疹、肝肾损害和白细胞减少。由于别嘌呤醇引起的皮疹往往病情重、易复发而且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出现皮疹,应马上停药并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足量皮质激素。总之,无论哪一种降尿酸药都应从小剂量开始,以防用药量过大导致关节内尿酸盐结晶迅速析出、沉积,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

降低尿酸药物的选择。在肾功能正常或有轻度损害及24小时尿尿酸排出量在600毫克以下时,可用排尿酸药;在中等度以上肾功能障碍(肌酐廓清率小于35毫升/分),24小时尿尿酸明显升高时应用别嘌呤醇;血尿酸明显升高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患者,可合用以上两种药物,以防止渐进性痛风性并发症。为预防促发急性关节炎发作,开始时用小量,在7~10天内逐渐加量。

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衰竭等伴发或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关节活动困难者须予以理疗和锻炼。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痛风性关节炎,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禁忌热敷而宜冷敷。在一般情况下,透热疗法、离子透入疗法、红外线照射、矿泉浴、泥疗等多种理疗方法以及推拿等均可应用。

当痛风结石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时,或伴有瘘管引流的皮肤溃疡、要除去巨大的尿酸沉积物时,或在负重关节疼痛需要固定等情况下,则需手术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