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有两大生力军——干扰素和核苷类药。那么,这两大类抗病毒药物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它们对比一下,它们各自又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
1.优点之争 核苷类药抑制乙肝病毒能力强,适用于各种慢性乙肝、肝硬化等患者,口服方便。治疗后乙肝病毒复制能快速得到抑制。
与核苷类药相比,在1年左右的疗程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e抗原转变为e抗体的比例较高(医学上将上述转换过程简称为e抗原血清转换),意味着疾病得到控制,少数治疗者乙肝表面抗原甚至可消失,且年轻患者使用效果更好。
2.作用机制之争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和机体对病毒的反复免疫清除,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乙肝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的斗争形成了拉锯战。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对抗乙肝病毒有两个策略,一是让病毒复制的能力受到抑制,二是让机体免疫清除能力再强一些。
干扰素和核苷类药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干扰素兼具抑制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清除能力的作用。其中,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商品名:派罗欣)的效果更好。
3.缺点 核苷类药e抗原血清转换率比较低,需要长期治疗,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应用都会发生耐药变异,如拉米夫定诱导的乙肝病毒耐药变异发生早且发生率高,新近批准使用的核苷类药虽然报道耐药发生率低,但仍需进一步观察。
干扰素需要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每周要注射3次,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也要每周注射1次。使用干扰素不良反应明显,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周围血象下降等,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价格比较高也是此类药物的缺点之一。
4.疗效之争 看了上面的比较,那么哪类药疗效好呢?其实,药物疗效好不好取决于药物和使用者个体情况两个主要因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在e抗原血清血转换优势强、治疗疗程明确,且不会发生停药反弹以及耐药变异,是初治患者以及年轻患者的理想选择。但其价格高,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有的患者不能坚持完成疗程,那样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有的患者难以承受,那样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核苷类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且服用方便,但治疗时间比干扰素长,强调维持治疗。已发生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患者,若把核苷类药(如拉米夫定)像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一样终身服用,很容易诱导病毒耐药变异,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