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乙肝治疗中的认识误区

乙肝治疗中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要进行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因此,这样的“小三阳”乙肝患者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为时已晚。近年来,国内外医生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病毒携带,过度治疗 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病毒标记物检测阳性,但是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

1.没有适应证随便用药 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其最佳适应证是乙肝病毒DNA阳性、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要进行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但目前常看到一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而自行购药治疗,尽管在治疗的初期可以达到乙肝病毒DNA阴转的结果,但停药后仍会再次升高,结果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甚至在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无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2.“小三阳”患者不用治疗 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须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的发生。因此,这样的“小三阳”乙肝患者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3.肝硬化患者抗病毒为时已晚 有些乙肝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为时已晚。其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近年来,国内外医生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治疗,治疗后,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收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

4.盲目降酶,不抗病毒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病因就是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最根本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但是有些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失去信心后,不再进行抗病毒治疗,只关心保肝降酶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内使病情得到缓解,但是,因为肝脏中的病毒一直存在,所以很难最终治愈肝炎。因此,不要主观地排除抗病毒治疗方案,否则会失去治疗的良机。

5.道听途说,排斥药物 每一种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反应。但是,不同患者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感受和反应,差别相当大。有些患者认识不到这一点,道听途说,或断章取义,然后排斥治疗药物。

6.病毒携带,过度治疗 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病毒标记物检测阳性,但是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很多这样的患者因为不了解情况,盲目要求“转阴”,结果是花钱受罪,不见效果。从严格意义上说,这部分患者是应该接受治疗的,因为毕竟体内有病毒,而且相当一部分病毒携带者肝活检可以见到程度不同的肝炎病变,也不能完全排除转氨酶一直正常却向肝硬化、肝细胞癌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所以,劝告患者要进行观察,定期检查,暂时不进行特殊的抗病毒治疗。

7.盲目“追新”,忽略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最终解决慢性乙肝治疗的唯一的正确途径。因此,肝炎患者对于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渴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知道,对于新进展的关心和期盼,不能代替目前的正规治疗。有些患者整天忙于寻找新型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对目前临床已经证明有效的治疗措施却视而不见。个别患者对于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了如指掌,却连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都没有采取。

8.偏听偏信,营养失衡 慢性乙肝患者是不是要忌口,究竟怎样忌口,这也是慢性乙肝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适当的忌口会造成营养不良,从而造成抵抗力减退,不利于肝炎的康复。还有些患者,为了治疗肝病,天天“进补”,结果出现严重的脂肪性肝炎。这些都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带来的不良后果,都是慢性乙肝患者所应注意的事项。

9.不该用药时,却用了药 乙肝患者中80%的人,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儿童和少年,处于免疫耐受阶段,此时对于各种治疗无应答,各种治疗用药都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此时大量用药治疗,不仅浪费钱财,还会打破机体免疫沉默状态,使得肝功能出现异常,有时这种异常反反复复,迁延难愈。

10.该用药时,用错了药 不少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本应是抗病毒治疗的良机,应该使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却使用起抗肝纤维化药物,使得肝功能异常加重。肝硬化腹水,应该加强利尿,补充清蛋白,却用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致使肝功能进一步弱化。

11.药物剂量过大 中药治疗乙肝非常普遍,一些中药处方,个别药味剂量过大,超过国家药典规定的几倍,例如川楝子用量达到20克,山豆根达到30克。这些中药超量使用,对于肝损害明显,因为使用中药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儿童患者,剂量一定要把握准确,使用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根据千克体重数,换算正确的治疗剂量。

12.药物剂量过小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合适剂量是300万~600万单位/隔日,出于对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担忧,不少患者使用的剂量偏小,而300万单位/隔日以下的剂量,往往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13.用药时断时续,不连贯 想起来就吃药,想不起来就断药;工作一忙,就忘吃药了;一出差,又忘吃药了,这些问题时有发生,这种时断时续的吃药,不能保证药物在血液中恒定和有效的浓度,达不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14.用药疗程不足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需要时间较长,1个疗程至少需要半年至1年时间,其中用干扰素治疗的疗程至少为半年,拉米夫啶的治疗需要1年以上时间,如果疗程太短,根本起不到抑制病毒的作用。抗肝纤维化的疗程同样需要漫长时间,例如使用复方丹参制剂、复方虫草制剂等,都需要1年以上时间,短期使用,起不起软化肝,降解肝纤维组织的目的。

15.用药过多、过杂 治疗用药需要少而精,并非药吃得越多,病情就恢复得越快,不少乙肝患者用药过多、过杂,例如同时口服和注射多种降酶药,一旦停药,病情容易出现“反弹”;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的药物多达20余种,加上口服的中药复方,药味更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拮抗作用的概率大大增加。

16.小儿用成人药 拉米夫啶是不能用于儿童的抗病毒药物,对12岁以下的小孩一定要禁用,各种尝试性的治疗都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其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以及膦甲酸、阿糖腺苷等药物也不适合儿童使用。

17.盲目相信一些广告 一些乙肝患者为了治疗疾病,盲目相信一些广告。有一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小三阳”患者,盲目听信广告,花了近两万元钱,不但没有使乙肝病毒清除,还因药物中毒导致了药物性肾损害。还有一些患者看到一则抗乙肝药物在转基因鼠上试验的报道,就认为这种药物一定能治好乙肝。

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都要按照国际上统一的GCP标准,经过临床前(动物)、Ⅰ期(健康人和少数患者)、Ⅱ期和Ⅲ期(国际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才能正式上市,有些药物还要经过Ⅳ期临床研究。在这些试验中,不仅要观察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观察其安全性。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2~3年。在这些试验结束前,谁也不能断定其在临床上肯定有效和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