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在肺癌的治疗上提出了分期治疗的原则,如《医宗必读》中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医学心悟·积聚》中亦云:“治积聚者,当按初、中、末之二法焉。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积聚日久,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本治,即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导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此先后攻补之法也。”因此,肺癌初期,肿瘤尚小,正气充足,古人治疗多尚攻伐之法。如《景岳全书》云“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别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证治要诀·论证治》则载“肺积在右胁下,大如复杯,气逆背痛,或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如虱缘针刺,久则咳喘,名曰息贲,宜大七气汤加桑白皮、半夏、苦杏仁各半钱。”同时,由于正气虚损是肺癌发病的基础,在治疗中古人认识到,应辨清病证虚实,不可一味攻伐,正如《活法机要·养正邪自除》所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遐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虽去而人已衰矣。”肺癌中晚期,正气日渐衰退,癌肿渐长,气道主塞,宗气、真气生化乏源,气源乏竭而肺败坏。因此,《医宗金鉴·治诸积大法》指出“形虚病盛先扶正,形证俱实去病疾,大积大聚衰其半,须知养正积自除”,从而提出“养正积自除”的治疗原则。同时,对于肺癌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兼症的治疗,历代医籍亦有记载。如在治疗肺癌咳嗽、咳痰的治则中,《河间六书·咳嗽论》就提出“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天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
凌仕良认为益气养阴是临床治疗肺癌的基本大法,在不同阶段应用的益气养阴药亦有所不同。早期气虚阴伤程度相对较轻,可选用轻清辛凉或甘寒之品益气生津养阴,如芦根、天花粉、党参、白术、百合、生地黄等;中期气虚阴伤相对较重,可选用太子参、天冬、麦冬、石斛、黄精等;病至后期气阴两虚较甚,可选用西洋参、炙鳖甲、炙龟甲等,甚至可以应用阴阳互济法,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少许温阳填精之品,如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等。王真认为肺癌当从痰、瘀、虚、毒等几方面辨证分析。
临床上,本虚标实是肺癌的病机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治疗肺癌的基本原则。本病整体属虚,局部属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临床上应仔细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肺癌早期,以邪实为主,治疗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培本,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行气活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清热解毒;肺癌中期,正邪交争,治疗以扶正祛邪并行;肺癌晚期,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培本为主,祛邪为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养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治法。由于肺癌患者正气内虚,抗癌能力低下,虚损情况突出,因此,在治疗中要始终维护正气,保护胃气,把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肺癌治疗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