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在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一些物质通过滤过膜被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有许多因素能够影响肾小球的膜滤过,如滤过压力、膜的通透性和物质的清除率等。
(一)肾小球膜滤过相关系数
1.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每日滤过180L血浆,滤过动力称为有效滤过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为6.0kPa(45mmHg),是使液体滤出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7kPa(20mmHg),肾小囊内压为1.3kPa(10mmHg),均是阻止液体滤出到肾小囊的力量。因此,有效滤过压=6.0-(2.7+1.3)=2.0kPa(15mmHg)。
2.超滤率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亦称超滤液量,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超滤率。正常人安静时为125ml/min,即24h约滤出180L原尿。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终尿量只有该量的1%,即1.8L。
3.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肾血浆流量之比称滤过分数。由于正常人安静时肾血浆流量是660ml/min,因而125÷660×100%=19%。说明在肾血浆中有1/5通过肾小球滤入肾小囊,有4/5进入了出球小动脉,根据滤过分数说明滤出量的大小。
4.滤过膜 血浆滤过的结构称为滤过膜。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有孔内皮细胞、基底膜、肾小囊上皮细胞裂孔组成。
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69 000以下的物质通过,如水、葡萄糖、氯化钠、无机盐、尿素、尿酸、肌酐及小分子蛋白质等。
5.血浆清除率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清除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这个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公式:C=U×V÷P
公式中,C:血浆清除率(ml/min),U:尿中物质浓度(mg/100ml),V:测得尿量(ml/min),P:血浆中物质浓度(mg/100ml)。
(二)影响有效滤过的因素
1.肾血液流量改变 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改变,使肾小球灌流量减少或增多,致使肾血浆流量发生改变,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如肾血浆量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延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当机体剧烈运动或出现严重病理状态如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出现尿量减少。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1)血管内压在10.46~23.94kPa时,滤过率保持不变。如动脉血压下降至10.46kPa以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造成超滤率降低。如动脉血压降低至6.65kPa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降至0。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腹泻、脱水时血渗透压增高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大量输入等渗液时,血渗透压降低使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3)肾小囊内压力改变,尿路梗阻时囊内压增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等。
3.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的改变 炎症、缺氧等病理改变情况下,唾液蛋白减少,对负离子排斥降低,清蛋白被滤出;疾病损伤严重还会漏出红细胞出现血尿。急性肾炎等情况下血管腔狭窄阻塞,膜通透性降低,会发生少尿和无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